教育杂谈 · 2025年3月16日 0

教育部部长回应“高中双休”+“双减”政策下,如何唤醒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人民大会堂的首场“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回答了“高中双休”、“双减”等争议问题。2025年,“双减”政策持续深化,多地高中推行双休制度。然而,家长们的焦虑却未减少:“孩子在家玩手机怎么办?”“成绩下滑如何应对?”这场教育改革的核心,其实是让教育回归本质——唤醒孩子的学习内驱力。特别是Deepseek等AI工具的出现,为什么有的孩子能主动探索知识,而有的孩子却逃避学习?答案就藏在“内驱力”的密码中。今天,我们结合心理学理论与真实案例,教你如何在“双休”与“双减”背景下,让孩子从“逼着学”走向“主动学”。

图片


一、当“双休”遇上“双减”:教育正在倒逼家长转变思维

2025年,全国多地高中推行双休政策,高一、高二学生周末不再补课,高三单休且自习时间严格受限,让教育回归本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然而,作为家长,你是否发现,孩子的学习动力似乎并没有因此提升?甚至有些孩子依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作业拖拉,成绩徘徊不前。这一政策旨在减轻学生压力,促进全面发展,但家长的担忧却此起彼伏:“双休=躺平?”河北衡水家长直言“双休是胡搞”,担心孩子在家沉迷手机,甚至催生“隐形补习”。还有“双减后的空白谁来填? “校外培训受限后,家长既想让孩子休息,又怕他们在竞争中掉队。

然而,教育专家指出:“双减”与“双休”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从“被动填鸭”转向“主动探索”。正如杭州某高中校长所说:“当孩子把学习视为满足好奇心的旅程,休息与学习将不再对立。”


二、为什么内驱力是“双减时代”的刚需?
1. 内驱力 VS 外驱力:一场关于“动力源”的较量

外驱力(胡萝卜+大棒)的致命缺陷:奖励会让孩子为“奖品”学习,惩罚则催生应付心态。一旦外部刺激消失,动力即刻崩塌。而内驱力的三大优势:持久性:如樊登父亲将解题视为放松,学习本身成为乐趣;自主性:孩子将学习视为责任,无需监督;抗压性:面对挫折时,内驱力强的孩子更倾向于“应战”而非“放弃”。

2. 马斯洛需求理论:内驱力的根基是“安全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学习属于高级需求,只有当底层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被满足后,孩子才会产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试想:若家庭争吵不断,孩子如何专注学习?若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怎敢表达求知欲?因此,唤醒孩子学习内驱力的前提是:先满足孩子的底层需求

内驱力,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内心对学习的需求和渴望。它源于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对成长的期待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比如湖南某高中推行双休后,学校开放图书馆和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兴趣项目,结果学生的科创作品数量翻倍。


三、5大科学方法,激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1. 用“限题计时”,任务分解法提升学习效率

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家长可以借鉴“分解任务”的方法,帮助孩子化难为易。比如,孩子做数学口算题困难,家长可以把40道题分成8组,每组5道题,做完一组再做一组。还可以用“限题计时”或“限时计数”的方法,让孩子在挑战中提升效率。据科学依据: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可完成的“小步骤”,能提升孩子的掌控感。

2. 巧用“德西效应”,呵护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德西的实验表明,外部奖励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力。因此,家长不要轻易用物质奖励哄孩子学习,而是要找到孩子眼里发光的东西,支持他的兴趣点。多暗示学习的乐趣,少强调学习的痛苦。被奖励的学生短期内积极,但兴趣迅速消退;未被奖励者反而持续探索。家长往往有这个误区:“考进前10名就买手机”。这本质是交易,而非教育。正确做法是:挖掘孩子兴趣点,若孩子喜欢恐龙,就从古生物书籍入手,逐步引导至地理、化学。

3. 借鉴“陪读法”而非“监视”,打造安全的学习环境

教育家奈德的实验证明,平和的环境能让孩子更专注。家长陪读时,不要一动不动地盯着孩子,而是安静地坐在旁边看书或做自己的事情。当孩子需要帮助时,再提供支持。家长紧盯作业本,频繁纠正错误,会导致孩子紧张、依赖性强。家长可以在一旁阅读或工作,营造专注氛围。鼓励时不说“你真聪明”,而是“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很独特”。

4. 摆脱“习得性无助”,让孩子相信“我能行”

很多孩子在学习中陷入了“习得性无助”,认为“我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掌控感和胜任感。比如,多问孩子“你想要什么”,少说“我认为你应该这样”。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作主,比如选择穿什么衣服、读哪本故事书等。让孩子决定周末先做作业还是先运动,增强掌控感。将“如果不好好学习,我就生气”改为“如果你搞懂这个知识点,下次实验课会更顺利”。

5. 关注孩子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学习

很多家长对孩子说:“你只要管读书,其他都不用管。”这种做法反而会削弱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家长要给孩子留白,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喜好,允许孩子发呆、偶尔贪玩。爱生活的孩子,才能以更积极的态度爱上学习。比如西安某高中双休后,家长带孩子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孩子反而在作文中展现出更深度的思考。


四、给家长的终极建议:做“脚手架”,而非“遥控器”

“双减”与“双休”的本质,是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家长的角色应从“监督者”转为“支持者”:提供资源:如开放图书馆、推荐纪录片,但不过度干涉选择;容忍试错:允许孩子因贪玩而成绩波动,从中学会时间管理。长期主义:正如广东某校长所言:“高考重要,但让孩子爱上探索的过程,才能赢在未来”。

五、结语: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不是灌输

“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旅程。双减”政策和高中双休的推行,给了孩子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不是继续给孩子加压,而是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唤醒他们的内驱力。
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焰。让我们一起努力,帮助孩子从“逼着学”走向“主动学”,从“应付学习”走向“享受学习”!

来源网址:教育部部长回应“高中双休”+“双减”政策下,如何唤醒孩子的学习内驱力?这些方法家长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