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镜空间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国之根本,关乎民族未来。2025年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宏大的教育事业蓝图,需要以个体成长为基本支撑,需要回到教育本质,反思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彰显教育初心,共筑成长之路。
当下教育之“病”
当前教育领域存在诸多不良现象,功利化、内卷化、模式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现象严重,“唯分数”“唯升学”的观念盛行。一些学校宣传、炒作高考升学率,将其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家长在焦虑和两难中,花着不菲金钱,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只为追求高分。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内卷化也成为教育的一大“病症”。以高考为代表的升学竞争压力不断下移,从中学、小学甚至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了激烈的竞争。学生们陷入题海战术、超前学习的漩涡,过度的学习时间和无效重复的作业让他们疲惫不堪。
模式化的教育则过于强调标准化,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标准化的考试、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
这些现象导致教育逐渐偏离了其底层逻辑,即促进个体生命的成长和完善。
教育应唤醒个体生命自觉
教育的本质并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唤醒个体对知识的渴望与自我觉察。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叶澜提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有生命自觉的人。一个有“生命自觉”的人,具备明自我、明他人等特征。
孔子在《论语》中描述的人生历程,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等,就是在告诫人们要在不同阶段学会“明自我”。
在教育实践中,如李政涛教授提到的例子,那位对“瘦”有敏感的教育局长,能根据他人的独特生命进行关怀,这体现了“明他人”的要义。
教育应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主自觉地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信念。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力量
标准化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它使学校缺乏特色,千篇一律;过分强调规范,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化教育则依据学生的特质定制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例如,部分学校构建“1+X作业超市”,提供必选作业和自选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又如,清华大学设置“颠覆性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的政策空间和育人资源,破除本科教育中的功利化和“内卷”现象。
通过这些实例可以看出,个性化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深入探索,培养独特的才能和创新精神。人工智能对教育的积极贡献之一,就在于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和保障,让每个孩子可以自定节奏的学习。
失败教育:挫折中砥砺成长
失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失败观。
许多名人都经历过失败,但他们能从失败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比如爱迪生,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失败才发明了电灯,其坚韧的意志正是在挫折中锤炼出来的。
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面对失败。失败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校社协同:营造成长生态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自尊自信等品格。
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避免急功近利地追求成绩,而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社会也应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和资源。例如,减少“第一学历歧视”,建立以能力和实际表现为基础的用人标准。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协同,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良好生态。
终身学习:教育的终极指向
时代在不断变化,教育应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是关键,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主动探索知识。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同时,也要注重学习管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等。
回归教育初心,共筑成长之路
教育应回归促进个体生命成长完善的底层逻辑。这需要我们摒弃功利化、短视化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教育工作者要以培养有生命自觉、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己任。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要过分追求成绩,而是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兴趣和能力。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教育营造一个健康、公平、包容的环境。
2025全国教育大会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携手共进,回归教育本真,赋能个体生命成长,开启教育的新篇章!相信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不断发展进步,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教育需要回到教育本质,以开放、尊重、启发的心态去未来的花朵,让每一个生命都能从内而外绽放光芒。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