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 · 2025年4月9日 0

AI在替人类解决知识问题,学校教育要解决什么?

 

在这个知识触手可及的时代,我们还在用背了多少知识点来衡量一个孩子的成长?还在用刻板无趣的教学方式,压抑孩子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当AI开始帮助人们解决知识问题,学校教育如何迎战未来?福田红岭实验小学,给出跨学科学习“新魔法”。

在一年级《动物》主题课上,孩子们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小小的科学家,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探索的光芒。他们拿着数学学具,对动物进行观察和测量,热烈讨论着动物大小差异;按照不同的生活环境给动物分类,甚至学着用各种材料给动物建一个家;精心制作感兴趣的动物写绘单,学习与“动物”有关的单词、英文歌等。

图片

这不是一节传统意义的主题课,而是巧妙融合语文、数学、科学、艺术、英语以及团队协作的“知识派对”,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未来教育的大门。

图片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浪潮,席卷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需轻点鼠标、说出指令,海量的知识便会瞬间呈现在眼前。

过去,学生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死记硬背积累知识,而如今,人工智能工具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出准确答案。就像北京某重点中学的教师惊讶地发现,学生借助AI完成的论文,观点和分析比教师准备的范文更具深度和洞见。

这一现象无疑给传统教育敲响了警钟,它意味着让孩子死记硬背知识、疯狂刷题的“卷知识” 模式,在人工智能面前逐渐失去了优势。

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个知识获取如此便捷的时代,教育的核心目标难道还仅仅停留在“记忆” 与 “重复”上吗?学生们是否还应该被当作知识的 “存储器”,一味地追求知识的数量,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知识教育逐渐“过期”有毒。在机器智造时代,社会更需要的是那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真实世界中复杂问题的创新型人才。传统教育中单纯的知识型学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

《人类简史》的作者以色列的赫拉里得出一个结论:“人类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未来不是比谁背得多、算得快,而是比谁能创新。”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说:“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孩子,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

红岭实验小学臧秀霞校长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趋势,率先踏上了跨学科学习实践的探索之路。

她深知,AI时代下,知识触手可及,不能再拿学生当知识“存储器”,基础教育必须变革,要让学生对基于真实世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究,以及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方法,在信息搜索、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孩子们从知识“存储者”成为“创造者”,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图片

然而,教育的变革并非易事。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和真实需求,学校成为机械化的工业制造流水线工厂,学习成为扼杀儿童个性发展的”知识炮弹”。

当课堂变成教师表演的舞台,当标准答案扼杀奇思妙想,教育便沦为没有“人味”的驯化工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被压抑,又怎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的未来人才?红岭模式的破局之道,在于让教育回归”儿童本位”。

在红岭实验小学,孩子们的跨学科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积累,而是融入了生活,融入了游戏,融入了每一次欢笑与汗水中。在这里,你可以看得见孩子的童年和未来,他们自发地快乐生长,他们个个神采飞扬、朝气蓬勃、阳光活力。

红岭实小臧秀霞校长认为,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只有尊重儿童天性,构建来自他们生活的跨学科主题项目,才能激发他们的探索和求知欲。红岭的办学目标就是办一所看得见孩子童年和未来的学校,如何看见孩子童年?看见童年需要看见富有童年色彩的真实世界的挑战。

她强调,孩子真正的未来寓于当前完整表现的缤纷童年生活,真正拥有当下才能真正拥有未来。如杜威所言,“我们总是生活在当下,而不是别的某个时候,而且只有当从每一个当前的经验吸取其全部意义时,我们才是在为未来做相同的事情做好准备。归根结底,对任何事情来说,这才是唯一的准备。”

由此,红岭模式的跨学科学习应运而生,它以孩子喜欢的方式落地,构建一系列来自孩子生活的跨学科挑战项目,以此培养孩子们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和素养,让他们成为富有爱心、承担责任,乐于创造的终身学习者。

走进红岭实验小学,你会发现这里的课程充满了童年的色彩与活力。孩子们走出课堂,手持显微镜,穿梭在校园的草丛间,探究那些隐藏在绿叶下的神秘生物。观察、思考、记录,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好奇与智慧。他们还分组研究不同环境中的动物,用灵活的小手和充满想象力的小脑袋创造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艺术品。他们参加盛大的动物party,在欢笑中分享着学习的成果与快乐。

图片

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场景,在红岭实验学校随处可见。每个学年,孩子们都会经历两个由真实世界问题构成的跨学科项目。从《校园》的生态环境探索,到《植物》的生长奥秘揭秘;从《动物》的行为习性研究,到《家乡》的文化传承与发扬;再到《故事》的创意编写与演绎,以及《小小工程师》的动手实践与创造……这些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让孩子们跃跃欲试,充满期待。

图片

在这些项目中,传统的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融入跨学科项目中,让孩子们在多种学科视野下迎接挑战,解决问题。孩子们经历了从探究、信息梳理到深入反思、行动与评估的完整学习链条,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认识汉字、表达与交流,更在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沟通合作的能力

图片

尽管跨学科学习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甚至不少学校开设的跨学科学习,也仅仅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就像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一味地往里填充,却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索。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虽然可能记住了大量的知识,但当面临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时,却常常感到束手无策。

美国教育反思畅销书《为孩子重塑教育》中谈到:只有将知识应用于新情况或新问题,只有让学生对他们认为重要的话题或问题进行研究,只有让学生展开同伴之间的互动、协作、活动和项目,才能获得长久持续的学习效果。

如何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情况或新问题?概念性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实现知识迁移,以应对真实世界中的各种挑战。

因此,红岭跨学科课程体系是基于理解本位设计,它强调立足于大概念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学校融合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采用凯斯·默多克的探究循环和维金斯、麦克泰的Whereto探究框架作为探究活动设计的主要工具,以及用埃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作为概念性理解的主要设计工具设计跨学科课程,以此关照童年和未来,秉持核心素养导向,让学生用“概念”去认识和理解世界。

一年级的《动物》单元,是红岭实验小学跨学科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在这个单元中,隐藏着三个重要的大概念:特征、适应性及生命周期。这三个大概念就像三条主线,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统整起来。

在科学学科里,学生亲自照顾小动物,像喂养小兔子、观察小金鱼,直观感受动物生长变化,理解生命周期概念。观察中,他们发现兔子长耳朵、金鱼鳞片等不同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动物生存、适应环境的关联,深化对特征和适应性概念的认知。

在数学学科中,学生结合《动物》单元的学习,学习了《分类》《位置与顺序》《图形》《厘米和米的认识》等知识。例如,在制作动物的栖息地模型时,学生需要运用图形和空间的知识,确定模型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动物在栖息地中的位置和顺序。

语文则以大单元整合的形式融入《动物》主题中。对观察、儿童生活、想象三个单元进行要素提取,结合主题情境进行教学。在观察动物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和行为。

这样的教学重构,帮助学生达成了生活理解和多学科理解的融合,他们理解了“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它们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和适应环境”,以及“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同时培养孩子负责、自律等必备品格和研究、协作等关键能力。

这种以大概念为导向的跨学科学习课程设计,不仅让学生在深度思考和真实情境探究中达成了跨学科知识迁移和运用的目标,还打破了他们对知识的焦虑。他们不再担心自己是否记住了某个知识点或掌握了某项技能,而是更加关注自己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了从知识“储存者”到“创造者”的转变

图片

红岭实小跨学科学习模式就像一场神奇的魔法,为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奇妙的变化。参与其中的“红岭种子”,在跨学科学习的滋养下,成为富有爱心、承担责任和乐于创造的终身学习者,不仅逐步成长为具备未来素养的优秀人才,还尽情享受着成长的乐趣。

他们学会了观察、思考、合作和创新。在动植物跨学科主题课中,他们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动植物的奥秘,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图片

这些能力,对孩子们当下的学习和生活意义重大,更是他们未来立足社会的重要素养。在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未来社会,具备这些素养的人才将更具优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

同时,红岭实验学校的跨学科学习模式,还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学习乐趣。在动植物跨学科主题课中,孩子们亲手种植植物、观察昆虫、绘制生态系统图。这些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获取知识,真切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红岭实验小学跨学科学习模式,兼顾孩子未来素养与能力培养,同时高度重视孩子成长的完整性和过程质量,受到各方高度认可。近年来,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了红岭的跨学科学习创新实践,赞誉其为“未来教育的探路者” 。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张华充分肯定了红岭实验小学在跨学科课程研究与设计方面的前瞻性。他用三句话总结红岭实小的跨学科学习:“让一切学科知识都变成学生探究和使用的对象,让一切知识技能都成为发展核心素养的手段,让探究与创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张华教授认为,红岭实验小学的实践积极响应了新课标的要求,为核心素养在课堂的落地提供了新思路,也是国家课程高质量融合实施的典范。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数据分析总监Miyako Ikeda、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侯杰泰、美国波士顿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Tristan Johnson 等,在亲身体验红岭实验小学的理解力跨学科课程后,对学校在跨学科教学方面的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们表示:“红岭实验小学在跨学科教学方面的尝试令人印象深刻,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

红岭实小跨学科学习模式也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认可。家长们欣喜地看到,孩子参与跨学科学习后,性格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学习兴趣愈发浓厚。他们觉得这种学习模式让孩子在轻松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比传统教学方式更能挖掘孩子的学习潜力。

在一年级《植物》主题单元展上,一位家长感慨道,“红岭实验小学的《植物》跨学科主题课程,用实践,用创造,让孩子们在兴趣中自发地探索,这种德智体美劳的培养,让孩子团结协作,观察分析,创新,自主能力在各自适应的环境茁壮成长。她还提到,“自己被小朋友的每日植物生长分享吸引,看到宝贝们拿着小尺子认真的测量,那种专注,深深地感受到生长的美,更是贴切地感受学习基础知识,拥有扎根的力量的重要。”

红岭跨学科模式在教育行业内影响广泛。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借鉴红岭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跨学科学习模式。红岭实验学校已然成为教育改革的先锋,引领行业发展,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展望未来,跨学科学习前景广阔。随着社会持续发展进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跨学科学习必将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期待更多学校能借鉴红岭实验小学的经验,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实践,为孩子们打造更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培育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的未来人才。

来源网址:AI在替人类解决知识问题,学校教育要解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