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 · 2025年5月13日 0

对“学习为中心”的再理解

 

图片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新课标的演进轨迹呈现了教育与时代共生共进的发展脉络,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愈发彰显其重要意蕴,成为时代注脚。

一、学习为中心的前提:相信学生有无限的潜能

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其本质是不相信学生,“我不讲,学生怎么可能会”、“多讲都不会,少讲怎么能行”……这些论调的背后,是把学生当成客体,当成容器,老师就是要把更多的知识与思想装进他们的脑袋里。从这个角度讲,学习为中心,它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沉淀的教育信仰:相信每个灵魂都有独特的光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潜能。

当教育者以发展眼光、成长型思维看待学生时,就像在沙漠中发现绿洲,那些独特的灵魂才会变得光彩夺目,那些看似平凡的灵魂都会迸发惊人的创造力,这不是夸大其词,而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与成长规律的遵循,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通过浇水、施肥,能让沉睡的种子自己顶破地壳。

真正的教育奇迹,永远诞生于对生命的敬畏与信任之中。

二、学习为中心的标志: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长期以来,倘若教师将教学任务单纯定位在传授知识与技能层面,便容易热衷于对学习者记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然而,置身当今社会,人们所欠缺的并非知识、技能本身,而是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去精准判断、创造性化解问题的高阶能力。这种关键能力的塑造,核心在于引导学习者开启智慧思考之门。故而在课堂教学进程中,要注重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实现思维进阶,可见,知识习得不是终点,思维年轮的扩展才是贯穿教学的主题。也正如布鲁纳所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自己思维的建筑师。”

三、学习为中心的最高级:每个学生在课上都有收获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主要是面对中等生在讲课,所谓的“好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所讲内容,“学困生”一节课下来还是不太会,我们老师的教学追求是全班都要会的“大一统”,在某种程度上,全班学生都会了,说明老师的目标定低了,另外,“好学生”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教育的终极慈悲,不在于塑造整齐划一的”优秀标本”,是让每个生命都在自己的坐标系里蓬勃地向上生长。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要为学生搭建不同的成长轨道,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但站在课堂教学的角度,就是要践行2022版新课标中”开展差异化教学、加强个别化指导、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理念,通过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起点,合作互助,共同提升。

来源网址:对“学习为中心”的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