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推送 · 2025年8月4日 0

对高考试题的个人看法:高中生物学新高考”素养立意”命题趋势

 

图片

问题的提出:前天的推文《特别提醒 | 新高考”素养立意”命题趋势下,传统刷题模式已不够用!》,目的是对我所编撰的书进行广告以外,主要还是强调当今新高考”素养立意”命题趋势,教师和学生必须作出相应的教学范式改变,以应对新高考模式。今天详细说一说对高考试题的个人看法和高中生物学新高考”素养立意”命题趋势的理解。

2025年各地的高考试题陆陆续续出现后,同事们都在讨论超纲的内容,如江苏卷21题的第(4)小题(填空题),构建含类囊体的人工细胞中,在适宜光照下,荧光强度“变强”还是“变弱”的问题,甚至也有大家不认可的考查,甘肃卷的第1题(选择题)关于原核细胞有没有细胞骨架的问题。其实,这种问题在浙江卷中也屡次出现,如制作泡菜短时间内用开水处理泡菜会变脆(填空题),制醋的过程中加甘露醇提供碳源,这两个填空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没有出现这方面的内容,也就是中学老师认为超纲的内容。不管是大家认为的超纲还是歧义(争议),我的个人看法是否和当今考试的命题方向有关?(”素养立意”);是否和高考采用赋分制有关?(防止出现超过1%的满分?事实上据我所知,浙江省每次的最高裸分是92或93)。不得而知。

记得1999年下半年开始生物学恢复高考以来(地理和生物学科中断过四年,采用3+2考试模式),当时第一次理综考试,全国高考考试说明强调“不拘泥于教材”,而现在已经没有《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只有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和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存在,可能还是我们中学教师比较注重高中生物学教材有关。记得有个专家说过,教材是什么?教材对于教学,是助力教师的素材之一,是启发学生的材料之源。教材对于考试,是承载核心概念的载体,考试却与教材关联甚微。教材对于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资料,是激发学生欲望的材料。从这三句话中我们是否可以认识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高考不是立足于“知识立意”,在教学中死扣教材会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而是“素养立意”。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编),相信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会认识到命题的导向(每年有更新出版),一是金线:坚持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二是银线:立足必备知识,考查关键能力;三是串联线:精心创设情境,实现考查目的;四是小结:坚持守正出新,迎接新高考改革。如果基本符合上述四个方面,是不是就是一张好的卷子?认真阅读对命题思想你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和视角。

图片

当然,还有一些地方的高考试题对引导中学减少“机械刷题”和落实“双减”政策还没有达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本人没有参与过高考命题,也没能力参与,但相信要符合上述四个方面的试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宽容理解试卷有瑕疵也是应该的,但部分老师认为这么重要的高考采用全国命题是有一定原因的,有些地方的卷子在这四个方面确实做得不尽人意。下面说一说,我对高中生物学新高考”素养立意”命题趋势的理解(注意是“趋势”,可能以后的跨度更大),供参考。

高中生物学新高考 “素养立意” 命题趋势是基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和高考评价体系,将考查重心从单纯的知识记忆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这一趋势通过真实情境创设、跨学科整合、实验探究深化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的素养水平,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核心特征:

(1)核心素养导向:从知识覆盖到能力进阶

命题以生物学四大核心素养为锚点,构建 “素养 – 情境 – 问题” 的考查逻辑。例如:

生命观念:如2025 年全国卷,通过 “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 试题,要求学生运用 “物质与能量观” 分析不同放牧强度对碳汇能力的影响,并提出可持续管理建议。此类试题不再局限于背诵生态系统成分,而是要求学生将概念转化为解释复杂现象的工具。

科学思维:如 2025 年陕西卷第19题,以 “睡眠不足引发肥胖” 为情境,提供激素R含量与睡眠效率的关联数据,要求学生运用 “归纳与演绎” 思维,分析激素R的作用机制并设计验证实验。这种试题要求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基于证据进行逻辑推理。

(2)真实情境创设:从理论抽象到实践应用

试题以生产生活、科研前沿为载体,实现 “无情境不命题”。具体表现为:

农业生产情境:如 “设施农业碳中和方案设计”,学生需整合光合作用原理、环境调控技术和经济效益分析,提出智能温室的节能策略。此类试题将课本中的 “光合速率影响因素” 转化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科研真实情境:如2025年北京卷第18题,通过“科学家对光响应基因BG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成果”,要求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推导分子机制,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3)跨学科整合:从学科割裂到多维融合

命题强调生物学与数学、工程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例如:

数学建模:在 “种群数量变化” 试题中,学生需建立逻辑斯谛(Logistic)增长模型,分析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通过参数调整预测防控效果。

工程技术:2024年6月浙江高考试题第23题,“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改造酵母菌等微生物,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考查该内容的目的是生物工程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合成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在21世纪刚刚出现的一个分支学科,近年来合成生物物质的研究进展很快。合成生物学成为继“DNA双螺旋结构”、“基因组技术”之后的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

信息技术:通过 “DNA序列比对” 试题,学生需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基因突变位点,理解 CRISPR 技术的靶向机制,体现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融合。比如,浙江省已经两次考查了“基因数据库”填空。

(4)实验探究深化:从操作模仿到创新设计

试题从 “验证性实验” 转向 “探究性实验”,强调科学思维的完整流程:

实验设计能力:2025年甘肃高考试题第18题,“某研究小组拟通过实验探究胰岛素受体功能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部分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结果”,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析,得出“胰岛素受体功能异常也可以影响血糖的调节”的结论。

误差分析与改进:在 “古村水系治理” 项目中,学生需分析水质监测数据的误差来源,并提出优化采样方案,考查批判性思维。

(5)时代性与创新性:从知识传承到科技前沿

命题紧密联系生物学新进展和社会热点,例如:

生物技术前沿:2025年江苏高考试题20题,以 “真核细胞进化出精细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为背景(2024年诺贝尔奖有关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图示信息分析lncRNA、miRNA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考查科学思维能力。试题中出现“防治植物虫害的RNA生物农药”,根据RNA的特性及其作用机理,分析RNA农药的优点有哪些?试题要求从生态安全性和高效性方向考虑,考查发散性思维。

生态保护议题:2025年全国卷生物试题32题,通过 “退化荒山生态恢复方案设计”,学生需综合群落演替、种间关系等知识,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呼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

(6)评价方式转型:从单一笔试到多维评估(相信这样的试题会逐步出现并增加比例)

命题配套多元化评价工具,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表现性评价:通过 “生态缸制作” 项目,从方案设计、操作规范、数据记录、结论推导等维度进行量化评分,使用评分量规(如 “方案设计” 分为 “创新可行-逻辑清晰-存在漏洞-不可行” 四级)。

过程性评价:建立 “科学探究素养档案”,收录学生在 “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议题” 中的立场文件、“社区垃圾分类效果调研” 的数据分析报告等,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开放性试题:如2025年陕西卷第20题,要求学生针对 “长期禁牧封育的群落恢复” 提出可行优化建议,答案不唯一,重点考查论证逻辑和创新思维。

高中生物学新高考 “素养立意” 命题趋势,本质上是通过真实问题驱动学生将生物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一趋势要求教学从 “知识灌输” 转向 “素养培育”,教师需深度理解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创设结构化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跨学科实践中发展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正如 2025 年高考生物试题评析所指出:“试题既保持了对基础理论的扎实要求,又通过创新设问方式推动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从知识记忆转向能力培养。”这种转型不仅是应对高考的策略调整,更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路径。

相关阅读:感悟|研读《浙江省2024年1月生物学选考科目命题思路》,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关阅读:感悟|结合2021年6月浙江高考生物试题和新教材,加深理解四层学科考核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

来源网址:供参考 | 对高考试题的个人看法;高中生物学新高考”素养立意”命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