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微生物菌种网
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石在于获得纯净、明确的微生物培养物。分离、纯化与鉴定是达成此目标的标准化三部曲,贯穿于环境监测、临床诊断、工业发酵和基础科研等众多领域。掌握其核心流程与规范,是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的关键。
一、 微生物分离:从混合体到单菌落
目标:从含有多种微生物的复杂样品(土壤、水体、临床样本、食品等)中,将目标微生物或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区分开来,获得独立的菌落。
标准流程:
1、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无菌操作: 全程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使用无菌容器和工具。
代表性: 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采样点和方式。
预处理: 可能包括均质化、梯度稀释(降低微生物浓度,利于获得单菌落)、过滤、离心富集、或选择性富集培养(如特定温度、pH、添加抑制剂或营养物)以增加目标微生物比例。
2、选择与制备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满足广泛微生物生长(如营养琼脂、TSA)。
选择性培养基: 添加抑制剂(如抗生素、染料、盐)抑制非目标微生物生长(如EMB抑制G⁺菌,SS琼脂抑制非肠道菌)。
鉴别培养基: 添加指示剂(如pH指示剂、特定底物)使不同微生物产生可区分的特征(如麦康凯琼脂区分乳糖发酵菌)。
针对性: 根据目标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特性选择:
正确配制与灭菌: 严格按配方配制,经高压蒸汽灭菌(121°C, 15-30分钟)或过滤除菌。
倾注平板: 将灭菌后冷却至适宜温度(约45-50°C)的培养基无菌倾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凝固后形成平板。
3、接种与培养:
常用方法:
涂布平板法: 将一定量(通常0.1ml)的样品稀释液滴于平板中央,用无菌涂布棒均匀涂布整个表面。
倾注平板法: 将一定量样品稀释液加入无菌培养皿,再倒入熔化的培养基,混匀凝固。
平板划线法: 最常用的分离纯化起始方法。用接种环沾取样品,在平板表面进行分区划线,通过逐区稀释,最终在末区获得单个、孤立的菌落。
培养条件:
温度: 根据目标微生物设定(常见25-30°C环境菌,37°C人体病原菌,55°C嗜热菌)。
气体环境: 需氧(有氧)、厌氧(无氧)、微需氧(低氧)、或增加CO₂(如5-10%)。
时间: 根据微生物生长速度确定(通常24-72小时,有些需数周)。
4、观察与记录: 培养后观察平板上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边缘、透明度、隆起度等特征,并记录分离结果。
二、 微生物纯化:获得纯培养
目标:确保一个菌落来源于且仅来源于一个微生物细胞(或孢子),排除任何其他微生物的污染,得到纯培养物。
标准流程:
1、挑取单菌落:
在分离良好的平板上,挑选形态单一、典型且相互分离良好的单个菌落。
使用无菌接种针或接种环,轻轻接触目标菌落的边缘或中心。
2、再次划线分离:
将挑取的菌落转移到新的、成分合适的培养基平板上,再次进行平板分区划线。
此步骤至关重要,目的是通过物理稀释,确保新平板上的菌落是由原始单菌落繁衍而来。
3、纯化培养与验证:
在设定的条件下培养新的划线平板。
观察新平板上的菌落形态:所有菌落应具有高度一致的形态学特征(大小、形状、颜色、边缘、光泽等)。若形态不一致,则表明不纯,需重复步骤1-2进行再纯化。
4、纯培养物保存:
将验证为纯培养的典型单菌落接种到斜面培养基或穿刺培养基上。
培养后,根据微生物特性选择合适的短期(4°C)或长期(-80°C甘油冻存、冷冻干燥)保存方法,并清晰标注信息(菌株号、日期、来源等)。
三、 微生物鉴定:揭示“身份”
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确定纯培养微生物的分类地位(通常到种或属水平)。
标准流程(多技术联用):
1、形态学观察:
菌落形态: 详细记录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特征(大小、形状、边缘、隆起、颜色、表面、质地、透明度、溶血性等)。
细胞形态与染色:
革兰氏染色: 最基础、最重要的鉴别染色,区分G⁺(紫色)和G⁻(红色)细菌。
特殊染色: 芽孢染色、荚膜染色、抗酸染色等用于特定类群。
显微镜观察: 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状(球菌、杆菌、螺旋菌)、大小、排列方式、特殊结构(鞭毛、芽孢、荚膜);真菌观察菌丝、孢子形态。
2、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代谢能力测试:
碳源/氮源利用: 如糖(醇、苷)发酵试验(产酸/产气)、柠檬酸盐利用试验。
酶活性: 如氧化酶试验、过氧化氢酶(触酶)试验、凝固酶试验、脲酶试验、吲哚试验(色氨酸酶)、硫化氢试验、明胶液化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等。
生长特性: 不同温度、pH、盐浓度下的生长情况;需氧性试验。
方法: 使用商品化的微量生化鉴定系统(如API 20E, VITEK, Biolog)或传统试管法。将待测菌接种到含特定底物的检测管或微孔中,培养后观察颜色变化(指示pH变化或底物消耗)或产生气体等现象。
3、分子生物学鉴定:
16S rRNA基因测序(细菌) / 18S rRNA基因或ITS区测序(真菌):
原理: 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PCR扩增其保守的核糖体RNA基因片段(如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
比对分析: 将获得的序列与大型数据库(如GenBank, EzBioCloud, SILVA)进行比对,寻找最相似(同源性最高)的已知序列,从而确定其种属分类。这是目前最准确、最通用的鉴定手段,尤其对于难以培养或表型不典型的微生物至关重要。
其他分子方法: 特定基因检测(如毒力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全基因组测序(WGS)用于更精细的分型和溯源。
4、数据整合与报告: 综合分析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结果,参考权威分类手册(如《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或数据库信息,得出最终鉴定结论,并出具鉴定报告。
关键注意事项与标准要求
无菌操作贯穿始终: 防止环境微生物污染样品或培养物,以及待测菌污染环境。
培养基质量控制: 使用有效期内的合格培养基,必要时进行无菌试验和生长试验。
培养条件标准化: 严格控制温度、湿度、气体环境和培养时间。
记录完整可追溯: 详细记录样品信息、操作步骤、所用试剂/培养基批号、培养条件、观察结果、鉴定数据等。
生物安全: 处理未知或潜在病原微生物时,必须在相应生物安全等级(BSL)的实验室进行,遵守防护规范。
质量控制菌株: 在关键试验(如染色、生化试验)中使用已知阳性和阴性对照菌株验证试剂和方法的有效性。
交叉验证: 单一方法可能存在局限性,应结合多种方法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结语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是一套严谨、规范、环环相扣的科学流程。从复杂的自然环境中锁定目标,到获得纯净的单克隆培养物,再到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揭示其“身份”,每一步都离不开标准的操作规范和对细节的严格把控。掌握这套核心流程,不仅是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技能,更是确保数据准确性、实验可重复性和结果可靠性的根本保障。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鉴定手段日益精准高效,但经典的分离纯化技术和表型鉴定方法,因其直观、经济和对微生物生理特性的直接反映,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共同构成了现代微生物鉴定的完整体系。
来源网址:微生物分离、纯化与鉴定标准流程解析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