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学甫无境
问题的提出:前几天推送了《特别提醒 | 新高考”素养立意”命题趋势下,传统刷题模式已不够用!》和《供参考 | 对高考试题的个人看法;高中生物学新高考”素养立意”命题趋势的理解》,目的是辩证看高考试题,不能简单落脚在知识点(必备知识)上面去看试题的科学性和适切性,还要关注关键能力的培养。那么,从教师的角度看,这样的命题趋势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出怎样的改变呢?
新高考 “素养立意” 命题趋势推动高中生物教学从 “知识传授” 向 “素养培育” 转型,教学方法的变革呈现出以下四个维度的系统性重构,结合 2025 年的高考试题特征,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改变可以先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教学理念转型:从知识本位到素养导向
核心素养渗透:将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科学思维(归纳与概括、演绎推理、模型构建等)、科学探究(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社会责任(伦理讨论、环境保护等)融入每节课三维教学目标中。这方面的教学改变已经持续了8年,也有许多教学实践的文章,当然某节课可能侧重于某两个核心素养。
知识载体化:避免孤立知识点教学,将知识作为培养素养的载体,如通过“ATP合成酶工作机制”深化物质与能量观(昨天的推文)。
相较于知识本位的 “碎片化记忆”,素养导向更关注知识的功能化迁移。素养导向教学以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强调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化教学:从抽象理论到真实问题解决
教学从 “知识点罗列” 转向 “情境 – 问题 – 任务” 驱动,通过真实场景激活学生的概念迁移能力。例如:
生活关联式情境:在 “蛋白质结构” 教学中,以 “胶原蛋白手术缝合线为何可被人体吸收” 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氨基酸脱水缩合原理分析其降解机制,将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生命观念具象化。
社会议题式情境:针对 “碳中和” 目标,设计 “设施农业碳循环优化方案” 项目,学生需整合光合作用、微生物分解等知识,提出智能温室的 CO₂调控策略,并通过数学模型预测经济效益,实现概念理解与社会责任的融合。
科研前沿式情境:直接引入《Cell》期刊中 “蛋白质磷酸化修饰调控基因表达” 的研究数据,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推导分子机制,培养科学探究的实证思维。这方面的课堂实践许多老师在实践中,也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从2025年北京高考第18题,某物质抑制某基因的转录(或表达)可以通过竞争启动子来实现(7月31日的推文)。
科学实验式情境: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为了深度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实验设计的变量控制。可以采用科学实验的问题式情境,“孟德尔如何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遗传规律?如果他选择玉米做实验,结果会不同吗?”,培养科学思维(如假说 – 演绎、对照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的教学情境应立足 “真实问题”,从生活、科学、技术、环境等多维度取材,既保证知识的严谨性,又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和思维发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的 “有用性” 和 “趣味性”,最终实现从 “知识记忆” 到 “能力应用” 的转变。
3.实验教学转型:从操作或模仿到探究创新
以实验为载体,让学生在 “做中学”,体验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结果)。
课堂基础实验: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一些基础性实验,关于糖类的鉴定、酶的催化条件(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用斐林试剂(或本尼迪特试剂)检测还原糖时,为什么需要水浴加热?实验中出现砖红色(或红黄色)沉淀的本质是什么?”
探究性实验设计:在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教学中,学生需自主提出假设(如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否存在最适值”),设计梯度实验方案(如设置 0℃、37℃、100℃三组),并通过碘液检测与斐林试剂(或本尼迪特试剂)检测的对比,论证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可以通过创新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课外实践活动: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营养结构)、群落的种间关系。可以通过“观察校园池塘的生态系统,记录生物种类和数量,分析它们之间的捕食关系并绘制食物网。”
实验教学从 “操作模仿” 到 “探究创新” 的转型,本质是让学生在 “做科学” 的过程中理解科学本质。它不再追求 “完美的实验结果”,而是关注学生是否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探究、创新。通过真实情境的问题驱动、自主设计的方案实践、深度反思的过程体验,最终实现从 “学会实验” 到 “会做科学” 的跨越,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4.试题的选择:锚定素养维度,拒绝 “无目的刷题”
素养导向下的 “刷题” 本质是 “以题为载体的素养训练”,核心是通过 “精选情境题、聚焦思维过程、深度反思错题”,让学生在解题中理解核心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生命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最终目标不是 “刷对题”,而是 “会思考、能迁移、懂应用”,实现从 “知识掌握” 到 “素养发展” 的转变。
生命观念:通过题目强化对 “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 等核心观念的理解,而非孤立记忆零散知识点。例如,通过分析 “细胞癌变与细胞周期调控的关系” 题目,深化 “稳态失衡会导致疾病” 的生命观念。又如,2025年北京高考题考查了国家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为践行“健康饮食、科学运动”,应持有的正确认识是在生活中既要均衡饮食又要适量运动。
科学思维:侧重训练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能力。例如,通过 “遗传系谱图分析”“实验结果逻辑推理” 类题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证据分析能力。又如,2025年北京高考题,用于啤酒生产的酿酒酵母是真核生物的生活史图,归纳与概括包含的生物学概念(7月30日推文)。
科学探究:聚焦实验设计、变量控制、结果预测与分析等探究技能,而非死记实验步骤。例如,2025年北京高考题,某种加酶洗衣粉包装袋上注有下列信息:本品含有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洗涤前先浸泡15~20min,特别脏的衣物可减少浸泡用水量;请勿使用60℃以上热水。我们在具体洗衣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社会责任:选择与生活、生产、环境相关的情境题,强化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通过 “垃圾分类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抗生素滥用与细菌耐药性” 等题目,培养社会责任感。
总之,素养导向的高中生物学单元设计教学,需以核心概念为骨架、真实情境为血肉、探究任务为动力,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融为一体。
相关阅读:特别提醒 | 新高考”素养立意”命题趋势下,传统刷题模式已不够用!
相关阅读:供参考 | 对高考试题的个人看法;高中生物学新高考”素养立意”命题趋势的理解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