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校长会
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课程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为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我们提出 18 条建议,旨在增加学生运动、劳动、实践、自主阅读、深度求索、批判创新、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减少重复训练、机械刷题、死记硬背、被迫同步的时间,从课程结构、实施、评价等领域破解发展瓶颈,为学生一生打下体力、动力与能力基础。
每天1节体育课,筑牢体力根基
研究表明,每日户外活动超 2 小时可降低近视率,每周多次 40—60 分钟运动能减少抑郁、手机成瘾风险,且体育锻炼能提升大脑功能,学习效率优于 “题海战术”。
当前,小学1—2年级体育课每周4课时,3—9年级3课时,高中2课时,远不能满足“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 2 小时”的要求。建议大幅增加体育课时(总计不少于70%),实现小学到高中每天1节体育课;明确校内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小学≥2小时、中学≥1.5小时),其中超半数为户外运动,每天至少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锻炼,为学生筑牢体力基础。
每月1天校外劳动,点燃成长动力
劳动教育是“五育”短板,当前多停留在“讲劳动”“画劳动”“写劳动”。唯有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学工学农学商学军等真实劳动实践,才能从“教科书就是世界”走向“世界就是教科书”。
在校外劳动中,学生可近距离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聆听劳动者奋斗故事,了解国家攻坚克难的方向,从而激发建设祖国的决心、探索热情与社会责任感。建议除高三外,学校每月安排1天校外劳动(每学期至少1天学军),11年累计不少于88天,让学生循序渐进体验现代产业与职业,为生涯规划奠基。
提升校内实践课时,锻造创新能力
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与做题。若仅关注课本与作业,会导致学生厌学。只有结合学科知识开展探究实践,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
建议增加校内实践课程比例,开设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科技类专题活动或社团,允许学生自愿参与。小学可尝试“上午上课、下午活动”模式,如谢家湾学校用70%时间完成学科学习,剩余时间开展个性化活动,实践证明此举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反而提升成绩。
每日自主阅读课,厚植精神素养
当前学生学习多被“指定内容”束缚,个人兴趣被忽视。实际上,课内难点越复杂,越需要课外读物辅助理解,课内外阅读相辅相成。
建议从小学到高中增设每日1课时自主阅读课(必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推荐清单中自选材料(涵盖科技、文史、艺术等全学科),将阅读选择权还给学生,培养内驱力,丰富精神世界,深化对生活的思考。
增加选修课比例,释放个性潜能
我国中小学“必修课” 占比过高,“选修课不足,限制了个性化发展。选修课可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提升需求,也能为兴趣特长提供空间——若学生能找到“发光点”,就不易迷失方向。
如北京市十一学校提供327门学科课、164门职业考察课及172个社团,供学生自主选择。建议进一步增加选修课比例,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兴趣所在,释放个性潜能。

压缩必修课,探索智能时代高效学习
必修课内容繁重是全球问题。但在智能时代,“热爱与创造”比“知识量”更重要,过度灌输会导致学生厌学、效率低下,教师也无暇开展探究式教学。
建议精选必修内容:一是结合国情与未来需求,将部分内容调整为选修,降低容量与难度;二是增强必修内容的可选择性,允许学生从平行内容中自选;三是改革教学与评价模式,借助人工智能提升效率,杜绝“题海战术”。
整合课程门类,推动跨学科学习
建议通过整合减少课程门类,允许学校(尤其小学)灵活安排课表,优化十多门课程,减少重复,促进融合。
如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在小学低段实行“包班教学”由两位教师负责全部课程,为跨学科整合创造条件。课程整合还能减少平行班数量,让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落实因材施教。
语文数学“错峰”,减少学习困难
小学低年级语言基础薄弱是中高年级学习困难的主因。不少学生数学吃力,根源是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研究显示,认知发展更成熟时学习数学,效率更高。
建议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小学低年级多安排语文课,高年级多安排数学课,让学生在具备一定阅读能力后再高效学数学,减少困难。
定制“快车道”,培育拔尖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是“执着热爱、深度求索”需在日常中识别与支持。若学生对某领域痴迷,应允许其深入钻研或快速进阶——如小学生创作古诗文、中学生成“红学家”,甚至用12年学到大学低年级水平。
建议为某学科有强烈兴趣的学生定制“快车道”允许免修常规课程,以自学加辅导的方式按自己节奏学习,避免被“同步前进”束缚。
鼓励学生提问题,发展高阶思维
新课程改革强调“问题意识”,但实际教学多围绕教师预设问题与标准答案,学生鲜有机会表达困惑。放开手脚后,学生能提出深刻问题——如学习“夏商西周更替”时,有学生追问“禅让制为何被世袭制取代”“禹为何是奴隶制王朝开端”。
建议教师关注学生的质疑,允许其深度求索,借助工具探究课题,并引导辨别信息真实性。这需要精简必修内容,为深度思考留出时间,才能培养科学精神与批判性思维。
升学纳入“研究报告”,倒逼实践能力
升学评价对教学影响深远。高考能反映学科能力,但纸笔测验难以考查创新与实践能力。建议高校录取时要求学生提交研究报告过程档案(含初始研究、不足与改进、收获等),涵盖科学探究、社会调查等领域。

具体可采用“80+20”录取模式:100个名额中,80人依分数录取,其余20人从120%的候选者中通过研究报告筛选。虽仅多提4%的材料,却能引导100%的学生重视研究性学习,推动跨学科实践落地。
强化动手能力评价,促进手脑融合
动手能力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国产业升级急需高技能人才,尖端创新也要求研究者具备动手能力(如宇树科技王兴兴因痴迷机械制作取得突破)。
建议将动手能力纳入升学评价,如北京中考物理80分中含10分实验操作,重点考查“动手+动脑”结合。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基础,也应成为普通高校录取的必备能力。
推行开卷考试,导向素养培养
近年中高考强调“能力立意”,死记硬背难以得高分。建议部分学科尝试开卷考试,倒逼试题设计更注重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减少机械记忆内容。
如北京 2025 年中考将探索道德与法治开卷考试,平时测验也可多采用开卷形式,同时研究试题设计与评分标准,阻断低效学习方式。
设计情境化试题,考查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建议试题聚焦“真问题、真情境”,突出应用性、探究性与开放性,考查学生分析真实复杂问题的能力。如道德与法治题以“卧铺挂帘”为话题,引导学生结合法律与道德辩证分析。
同时增加试题选择性,如高考作文提供2—3个题目,让学生结合经验与特长作答,展现深度思考。
建立“偏才”识别机制,开辟特别通道
当前录取体制灵活性不足,不少有创新潜质者因“偏科”受阻:钱伟长曾以数理25分考入清华,王兴兴因英语差差点错失高中、考研失利。
建议对“特殊拔尖人才”实行“试录取”政策,“宽进严出”,毕业标准与其他学生一致。即使部分人延期毕业,高校经历对其成长也有益,且能滋养更多创新人才。
推广高中AP课程,缓解高考过度竞争
大学先修课程(AP课程)是高中阶段的大学水平课程,美国35.7%的高中生选修,22.6%至少1门合格,可获大学学分。我国自2014年试点,建议推广并让“双一流”高校参考其成绩。
AP课程涵盖数十门学科,能拓展学生视野,避免竞争集中在少数高考科目,促进个性化发展。
加强科学教育,构建多元实践生态
落实“双减”中科学教育加法,需通过科技阅读、校外劳动探究、校内实践课程、科技选修课、“快车道”、升学展示机会、AP课程等,打造多元化科技实践场域,而非单纯增加理科课时。
三步走改革+问责,确保落地
每项改革需制定2027年(近期)、2030年(中期)、2035年(远期)规划,分阶段推进。关键要“检查到位、问责到位”,教育部应督促省级部门公开体质监测、心理健康、劳动教育等数据,接受监督,确保政策落地,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是国民素质的基石。通过调整课时、优化结构、改进评价,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运动、实践、探索,才能培养出健康、自主、创新的新一代,为教育强国筑牢根基。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