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天星教育研究院
2025高考生物命题2大变化点
河北省正高级教师 訾玉玲 北京市正高级教师 李俊峰
变化点1:非选择题命题范围变大,反套路命题导向更加清晰
解读: 2025高考生物非选择题在考查内容上显著变革,与以往高考试题相比,2025高考非选择题在考查的深度与广度上实现双向拓展。如2025河北卷第19题一改往年聚焦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命题惯性,转而侧重考查植物细胞的物质运输机制;2025湖北卷非选择题则突破常规,未单独设置光合和遗传模块的试题,而是将基因表达调控等以往较少在非选择题中出现的知识作为考查重点。这一命题调整通过丰富非选择题中的情境信息、创新题型设计,有效提升了试题的区分度,为高校选拔不同层次的考生提供了更科学的评价依据。
预测: ①核心内容聚焦,兼顾知识广度:细胞代谢、遗传规律、调节、生态系统等仍是考查的重点,同时,以往“冷门”知识也可能被列入考查范围,督促考生全面复习。②知识融合深化,考查综合性增强:模块间界限进一步模糊,如遗传不再孤立考查,可能会与生态、进化知识融合考查。
变化点2:生物技术原理及应用命题更趋向多维渗透,对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解读: 生物技术融合多模块知识考查是2025高考生物命题的一大显著变化。如2025河北卷第5题、第22题、第23题,2025北京卷第17题、第18题、第20题、第21题,都融入了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体现从“单一知识记忆”向“跨模块综合思维”的升级。基因工程关联遗传与表达调控,考查对生命活动分子机制的分析能力;植物组织培养关联育种,突显基础理论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价值。整体表现为“从现象描述到本质剖析”的学科思维进阶
预测: ①情境创设更复杂,强调实践应用:更多地取材于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如围绕当下热门的基因编辑技术结合作物抗病育种、人类疾病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设题。②实验探究更开放,注重创新思维:结合真实实验情境,要求考生基于实验研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或给出新的研究思路,鼓励考生突破常规思维,提出独特见解。
2025高考创新命题解读与预测
北京十二中正高级教师 李俊峰
2025高考生物试题一经亮相,便引发广泛关注。试题命制深度践行“价值引领、素养导向”的命题原则,实现综合与创新并重。内容设计上,既聚焦核心知识,筑牢学科根基,又突破教材边界,将科学研究、生产生活实例等素材融入题目,着重考查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命题形式和角度上更是新意频出,①遗传模块选择题出现针对一个问题展开四个相似选项的新考法,突出对思维能力的考查;②命题载体多样化,不再局限于曲线图、表格等,而是引入基因序列图命题;③非选择题设问方式多元化,考查更加灵活。这些变化不仅传递出高考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也为未来的教学与备考指明了方向。以下深入解读其中的创新点,剖析命题逻辑。
创新点1 选择题聚焦单一问题,更加突显高阶思维
“针对一个问题设置四个相似选项”是2025 高考选择题的一大命题趋势,体现了从“知识点覆盖”转向“思维能力纵深”,从“记忆型考查”转向“应用型考查”的变化。这种考法通过聚焦单一问题的多维度辨析,深入考查以下三方面能力。①逻辑推理能力,如2025黑吉辽内蒙古卷第15题引入三体、四体及配子受精率差异,需层层递进推导子代比例。②问题解决能力,如2025安徽卷第11题考查减数分裂中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交换的比例,强调“用知识解决问题”而非“记忆知识”。③批判性思维能力,如2025山东卷第17题需区分母性效应与母体效应的遗传机制,逆向多维度推理,强调“假设一验证一排除”的批判性思维。


创新解读与预测:本题没有对单一基因的突变、表达等进行考查,而是另辟蹊径,从两个相邻且共用启动子的基因在突变体中的特殊表现切入,要求考生根据突变体产生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逆向推理野生型基因排列及突变体的突变情况。问题设置更聚焦,选项差异更细微,分析更深入,杜绝“一知半解”也能“蒙对”题,引导考生跳出机械记忆的“舒适区”,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预计2026高考会继续渗透此类考查高阶思维的命题方式,灵活设问,侧重考查逻辑推理
创新点2 基因序列图为载体命题增多,更突出考点多维度渗透
高考生物深人分子水平命题是一大显著趋势,其中基因序列图“强势崛起”(2025河北卷第6题,2025江苏卷第19、23题,2025黑吉辽内蒙古卷第25题等),相关试题突破传统图表形式,将碱基序列等抽象知识可视化,融合转录、翻译、基因工程等高频考点考查。相关试题知识容量大、综合性强、思维量大,不仅能直观反映遗传信息,还能将学科前沿与高中生物学知识相联系,让考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激发考生对生物学前沿领域的探索兴趣,对考生“微观洞察”和知识整合能力要求极高。



创新解读与预测:本题集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一体,主要有以下四点创新。
1.真实情境驱动:本题以珍稀濒危的川金丝猴保护为情境,将生物学知识与生物保护结合,赋予试题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引导考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现学科的应用价值。
2.打破传统模块融合认知:突破性地将生态模块与基因工程模块融合考查,既涉及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间关系等生态知识,又涵盖DNA提取、扩增及引物设计等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多模块联动,考查考生的知识整合与综合运用能力。
3.实验操作与序列分析并重:第(3)小题设置粪便样本 DNA提取等实验,考查操作步骤,第(4)小题依托 DNA测序图考查图像信息处理能力,突显生物学科重实验与重分析的特色。
4.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5)小题依据研究选择合理保护措施,促使考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强化知识应用意识,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角度创新能综合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是2026高考将延续的命题重点和热点。
创新点3 非选择题设问趋向多元化,区分度更高



创新解读与预测:本题以青蒿素合成与黄花嵩品种改良为研究主线,不仅构建了“科研情境一知识整合一能力考查”的立体考查框架,还巧妙融入写出调控通路、提出思路等创新设问,实现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递进式考查和从知识考查到素养评价的跃升,利于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这类试题对考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绘图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等要求高,2026高考极可能延续此类命题形式,考生要重点关注。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