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罗老师高中生物
新疆有网友私信问:为什么老师讲过的题,自己还是不会做?
这确实是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十分常见且让人迷惑的现象。老师讲解得清清楚楚,学生好像也听明白了,可一旦自己做题就犯难。其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关乎认知流程、学习方式、教学手段和心理要素等多个方面:
1. 被动接收 vs. 主动建构:
学生角度:听课时,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他们可能理解了老师讲的每一步(“哦,原来是这样”),但这只是表面理解或接受性理解。他们的大脑没有经历主动思考、探索、试错和整合的过程。
老师角度:老师在讲解时,展现的是结果(完整的解题过程),并解释了为什么(这很重要)。但学生可能只记住了结果(步骤),而没有深刻内化为什么要这样思考,以及遇到障碍时如何调整思路。
2. “听懂”的错觉:
流畅性错觉:当老师流畅地讲解时,学生顺着思路走会觉得“很顺”,误以为自己完全掌握了。但这只是“看懂了”,而不是“会做了”。就像看别人骑自行车和自己骑是两回事。
理解深度不足:学生可能理解了单个步骤,但没有理解步骤之间的逻辑联系、解题策略的选择原因(为什么用这个方法而不用那个?)、以及题目背后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3. 缺乏足够的、有效的练习:
练习量不足:“听懂”距离“会做”之间,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仅仅听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大脑需要重复应用来巩固神经通路。
练习时机不当:没有在遗忘发生前及时进行练习巩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听完后隔了很久才做,可能已经忘了大半。
练习方式不当:
机械模仿:只做和例题几乎一模一样的题目,没有尝试变式题或综合题。
缺乏反思:做完题后没有总结思路、反思错误、分析关键步骤。
没有独立完成:边看答案边做,或者遇到困难就立刻求助,没有经历独立思考和克服障碍的过程。
4. 元认知能力不足:
学生缺乏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能力。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听懂”了,而不是真正“掌握”了。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评估自己的理解程度,以及如何调整学习策略(比如,我应该多做哪种类型的题?我哪里卡住了?为什么卡住?)。
5. 知识未能有效整合:
新学的解题方法或知识点是孤立的,没有有效地整合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中。当需要调用相关知识时,无法快速、准确地提取和应用。
6. 心理因素:
畏难情绪:面对题目时产生焦虑或害怕失败的情绪,阻碍了思考。
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能独立做出来,容易放弃。
依赖心理:习惯了老师或同学的帮助,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愿和勇气。
7. 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反馈不足:
单向灌输:老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提问、讨论、板演),无法暴露学生理解上的盲点。
缺乏即时反馈:课堂上老师问“懂了吗?”,学生可能因为从众或不好意思而点头,但实际没懂。老师没有通过有效手段(如小测验、快速问答、让学生复述)即时检测真实理解情况。
未能揭示思维过程:老师可能展示了标准答案,但没有充分展示自己遇到这类问题时真实的思考路径(包括可能的错误尝试、如何排除干扰、如何选择策略),尤其是**关键决策点。
如何改善这种情况?
对学生:
变被动为主动:听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听课中积极思考,问自己“为什么这一步要这样做?”“老师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我有没有不同的思路?”。
及时复习与练习:课后尽快(当天或第二天)独立做几道同类题目(包括变式题)。不看笔记,尝试独立完成。
深度加工:用自己的话复述解题思路和关键步骤。尝试教给别人(同学、家长,甚至对着空气讲)。
反思与总结:做完题后,分析哪里做得好,哪里卡住了,为什么卡住?这道题的核心考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和之前学的有什么联系?
暴露问题:不要害怕出错,大胆尝试。遇到困难时,先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实在不行再寻求帮助,但要弄清楚自己卡在哪里。
对老师:
揭示思维过程:不仅仅是展示解法,更要展示如何想到这个解法。模拟真实的解题探索过程(“看到这个条件,我可能会先尝试… 如果不行,再考虑…”)。
增加学生参与:多提问(尤其是开放性问题、为什么类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上黑板演示或讲解思路(即使不完整)。
提供即时反馈:运用课堂小测验、投票器、快速问答等方式,实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
设计变式练习:提供不同难度、不同情境、不同问法的练习题,帮助学生迁移应用,理解本质。
强调“为什么”和“如何想”:不仅仅讲步骤,更要讲清楚每一步背后的逻辑和策略选择的原因。
鼓励元认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你卡在哪儿了?为什么?”)。
对家长: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多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而不是“做对了吗?”。鼓励孩子讲解思路。
创造安全环境:允许孩子犯错,强调错误是学习的机会。避免过度指责。
鼓励独立思考:在孩子求助时,不要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思考(“你读懂了题目吗?”“你想到什么了?”“哪个地方你觉得困难?”)。
总结来说:“听懂”更多是信息输入和浅层理解,“会做”则需要信息的内化、深度加工、主动建构和反复练习。这个鸿沟需要通过学生主动、深入的学习实践和老师有效引导、揭示思维过程的教学方法共同来跨越。学习本质上是一个主动建构和刻意练习的过程,没有捷径。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