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推送 · 2025年8月26日 0

都是海洋动物,为什么鲸鱼身上满是藤壶,而鲨鱼身上却是干干净净?

 

藤壶对于许多海洋生物来说,可以说是噩梦般的存在,比如鲸鱼。乘坐游轮的游客们,常看到巨大的蓝鲸跃出水面,然后再重重地摔到水里,那是它实在巨痒难忍,想要甩掉身上附着的藤壶。

图片

然而,同样是大型海洋动物,鲨鱼的身上却总是干干净净,光滑的身躯连一缕海藻都难以附着。

图片

面对藤壶这种难缠的寄生海洋生物,鲸鱼和鲨鱼的遭遇为何截然不同呢?

这还要从藤壶本身说起。藤壶的寄生选择,首先是环境评估。这种甲壳动物的腺介幼体在海水中漂流时,会通过触角探测基质的粗糙度、水流速度和化学信号。

图片

研究发现,藤壶胶的粘性强度可达每平方厘米70牛顿,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面积能吊起三瓶矿泉水,而其固化过程依赖于基质表面的微观结构。

而鲸鱼的皮肤,恰好为藤壶的寄生提供了理想条件。灰鲸的皮肤厚度达5厘米,表面布满了褶皱和凹坑,形成天然的附着锚点。

图片

科学观测显示,蓝鲸皮肤表层始终维持着0.3毫米厚的流动水膜,这本身是为了减少阻力,却意外成为藤壶幼虫的孵化场。

相比之下,鲨鱼的皮肤堪称生物界的防污黑科技。它的体表覆盖着一层盾鳞,由珐琅质与牙本质构成,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纳米级的沟壑结构。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乔治·伯吉斯的研究发现,这种结构会产生微湍流,使藤壶幼虫难以找到稳定的附着点。

图片

更巧妙的是,鲨鱼皮肤持续分泌的黏液中,含有鲨胺与抗菌肽复合物,《海洋生物技术》期刊的实验证实,稀释至1%浓度的鲨鱼皮肤提取液仍可使藤壶幼虫附着率降低82%。

这种化学防御与物理结构的结合,让鲨鱼体表成为了藤壶难以突破的“禁区”。

除了皮肤差异,鲸鱼和鲨鱼的不同游速也影响了藤壶的附着。鲸鱼的巡航速度通常在每小时4-8公里,而大白鲨的巡航速度可达到每小时40-50公里,全力冲刺时的速度甚至超过60公里。

图片

科学模拟实验表明,当水流速度超过5.6公里/小时,藤壶幼虫的成功附着率会骤降至0.7%。这种高速运动产生的剪切力,在藤壶幼虫固着的24小时关键期内就能将其剥离掉。

更值得注意的是,鲨鱼的盾鳞会周期性的脱落更新,即便有幼虫侥幸附着,也会随着鳞片的新陈代谢被“连皮抛弃”。

图片

除了以上两个因素,生态策略的选择也深刻影响着两者的体表状态。对于鲸鱼而言,容忍藤壶寄生可能是一种权衡之计。

科学家通过基因测序发现,灰鲸体表的龟藤壶能分泌类信息素物质,刺激鲸鱼皮肤细胞释放特定的生长因子,当藤壶达到一定密度时,这种信号就会触发角质层加速脱落,从而维持群落的动态平衡。

图片

这种共生关系,甚至还能提升鲸鱼的滤食效率。藤壶群落形成的凹凸表面,可使水流扰动增加,更有利于鲸鱼滤食磷虾。

而鲨鱼作为主动捕食者,清洁的体表有助于减少前进时的阻力,确保其在追击猎物时的瞬间爆发力,这种生存优势使其进化出更彻底的防附着机制。

因此,鲸鱼和鲨鱼身上的“泾渭分明”,绝非偶然,这背后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哲学。

图片

鲸鱼厚实褶皱的皮肤、相对缓慢的游速,以及生态策略中对某些共生关系的容忍,无意间为藤壶幼虫提供了理想的“定居港湾”。

虽然带来不适,但某种程度上,这些“搭便车者”甚至微妙地融入了鲸鱼的生存系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动态平衡。

图片

而鲨鱼作为海洋中高效冷酷的掠食者,则将体表清洁视为关乎生死存亡的秘密武器,也是速度、力量和生存效率的完美外显。

来源网址:都是海洋动物,为什么鲸鱼身上满是藤壶,而鲨鱼身上却是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