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ExpCon医学科普
皮质醇是一种类固醇激素,负责调节机体的代谢和免疫通路。它属于糖皮质激素,由位于每个肾脏上方的一对肾上腺分泌。
肾上腺由内髓质和外皮质组成。其中,髓质分泌儿茶酚胺,而皮质则进一步分为三个功能区,各自分泌不同类型的类固醇激素。最外层是球状带,主要分泌盐皮质激素;中间的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皮质醇;最内层的网状带则主要分泌雄激素。
皮质醇的合成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调控。位于大脑底部的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该激素作用于垂体前叶。 在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与促皮质素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刺激这些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进入血液循环。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随后到达肾上腺,结合肾上腺皮质细胞上的受体,促使其从血液中摄取胆固醇。
束状带的细胞含有催化胆固醇转化为皮质醇所需的酶。皮质醇的分子结构来源于胆固醇,作为脂溶性分子,它能够自由穿透细胞膜。
因此,皮质醇不会在细胞内储存,而是在合成的同时被立即分泌。正常情况下,皮质醇的分泌呈脉冲式变化,并在清晨6点左右达到峰值。
此外,在应激状态下,如低血糖、感染、摄入咖啡因、失眠以及心理压力(如争吵或焦虑),皮质醇的分泌会增加。
合成后,皮质醇通过血液循环,并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这些受体通常位于几乎所有组织的细胞内。
皮质醇在调节免疫反应和细胞代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免疫系统中,皮质醇具有抗炎作用,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合成,以及抑制白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
在脂肪组织中,皮质醇促进脂解作用,使脂肪分解为游离脂肪酸,为机体提供能量。
在肝脏中,皮质醇促进糖异生,使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此外,皮质醇还能增加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难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从而升高血糖水平。 血糖升高后,胰岛素分泌增加。
这种作用类似于糖尿病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因此被称为“致糖尿病作用”。
在骨骼肌中,皮质醇促进蛋白质分解,使蛋白质降解为氨基酸,以供糖异生过程利用。 此外,皮质醇还能通过上调血管平滑肌的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提高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导致血管收缩,从而维持血压。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皮质醇提高警觉性和认知能力,增强情绪性事件的记忆能力,但同时可能抑制长期记忆的提取。 因此,在应激状态下(例如将手臂浸泡在冰水中时),个体对新信息的记忆能力可能增强。
皮质醇还能通过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减少肠道钙吸收以及降低I型胶原的合成来抑制骨形成,而I型胶原是骨基质的重要成分。此外,皮质醇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影响伤口愈合。因此,它对机体多个器官系统均有广泛影响。
在肾脏和结肠等组织中,皮质醇可被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2(11β-HSD2)代谢为无活性的可的松,从而在血液中形成可利用的皮质醇储备。 该酶的活性可被甘草抑制,因此摄入大量甘草可能导致高血压。
相反,在脂肪组织、皮肤和肝脏中,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可将可的松转化回皮质醇。
最后,皮质醇通过负反馈机制调节自身的分泌水平。首先,它抑制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从而减少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
其次,皮质醇直接作用于垂体前叶,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从而减少肾上腺对皮质醇的合成和分泌。
来源网址:生理学——皮质醇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