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林祖荣的杂货铺 作者:林祖荣
随着新高考在全国各地推开,新高考试题的变化对教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由于新高考试题更强调新情境下问题的解决,信息获取、加工与处理能力的考查被放在突出位置。基于知识与信息,通过分析推理获取答案已成为高考试题解答的基本路径,而试题应用的新信息中,有一部分是大学内容的下放,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课堂教学中知识要不要在中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如果拓展,应该拓展到什么程度?有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我有机会在全国各地听老师们的课,与老师们作一些交流,以上的问题也是老师们的普遍困惑。
我是反对高考试题中以大学教材内容为情境的,比如光合作用中的CAM途径、C4途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电子传递,染色体结构变异后同源染色体的复杂分离方式等,这种试题,看起来相关知识是以信息方式呈现的,但这些内容是“已知”与这些内容是“信息”,在题目解答时的难度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就使得课堂拓展得多的考生将会有更大的收益,也就将导致中学教学内容的大学化。
由于高考试题中大学内容为情境试题的客观存在,中学生物学课堂中的一个趋势就是教学内容在向大学教材延伸。与此呼应,市场上部分教辅用书、自媒体的拓展知识及专门的 “拓展” 课程,都为中学课堂 “大学化”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拓展”本身并没有错,给老师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开拓视野,或用以训练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思维能力等。问题是这些材料如何用?应用的目的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思考,面对这些拓展就会很焦虑:是不是别人的课堂都补充了大量的大学知识?是不是我的课堂也应该要进行这些拓展?首先我的观点是,高考命题这个问题上首先应该有所作为,真正起到引导教学良性发展的作用。在命题时,应避免或减少以大学内容为情境进行考查,或者说应避免单纯的知识拓展给考生带来的收益。其次是,对学有余力、对生物学有浓厚兴趣且愿意主动学习的学生,尽可以鼓励他们去拓展。但这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而不应该是课堂中统一的学习行为。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我的看法是:
第一,有助于中学学习内容的理解的知识可以选择性进行拓展。比如,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部分内容,教材只涉及K+的外流导致静息电位,Na+的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但从静息位电位到动作电位,再到静息电位的恢复,整个过程仅靠这教材的描述是不足以理解清楚其离子基础。教材的描述只是学生认知的底线,如果我们希望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些,补充 “细胞内外电位的测定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电位数值的来源)、“细胞内外主要阴阳离子类型”(解释离子流动的动力),拓展 “钠钾离子泵在电位形成及恢复中的作用”,并讨论其 “三钠二钾” 交换的生理意义(如维持静息电位与细胞渗透压平衡),我认为是合适的。
再如DNA的复制过程,课本描述也很简洁。后续PCR中涉及引物,因此在DNA复制中引入“引物”我觉得是合理的;由于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构成,DNA复制的延伸方向是从5´→3´,那么两条新链合成时一条是连续的,一条是不连续的(形成冈崎片段),这样引入 “不连续合成的短片段”(即高校教材中的 “冈崎片段”)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无需强求学生记忆 “冈崎片段” 这一名称。这里的补充其宗旨在于使学生更好理解DNA复制的过程,也为后续细胞外DNA的复制(PCR)奠定基础。其次,有些内容课上作了拓展,但不是作为“知识”,而是作为一种“载体”,承载学生对知识的更好理解、承载思维及生命观点的形成的。如果将其视为知识补充,本质是 “知识拓展”;但若是以它为 “载体”,则需转化为教学情境与理解 “脚手架”。具体以 “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内共生起源说” 为例: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内共生起源说,如果给学生补充这一学说的内容,然后再补充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如同高校教材中对内共生起源学说的介绍,这是知识的补充。但如果我们给学生简要展示内共生起源学说的内容,以此作情境,让学生分析讨论:如果你是这个学说的支持者,你能提出哪些证据来支持这一理论?你还可以从哪些视角去寻找资料,作为证据来支持这一学说?这样视角就发生了改变,内共生起源只是教师提供的情境,学生需要基于已有的知识,分析寻找支持这一假设的证据,这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形成进化观与适应观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拓展的知识是“脚手架”,一旦理解了核心概念,脚手架可以拆除,而不应成为新的记忆负担。
若课堂一味追逐高考试题 —— 考光呼吸就补充光呼吸,考遗传规律例外就补充基因互作、显性上位、隐性上位、致死基因类型等。甚至将高考试题情境出现的内容都作为学生应知内容去补充拓展,那拓展到何处是尽头?那将是一个无底洞。而且,你是追着高考题去补充的,高考考过的所谓拓展内容,在未来的高考中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也就大大下降。
总之,我赞同在课堂中有适当的知识拓展,但它的定位一定不该定位在知识内容的补充上。当然,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些尖子生聚集的班级,全班学生对知识的拓展有着普遍的需求的当别论。我反对“知识化”的拓展,倡导“功能化”的拓展;反对“统一性”的拓展,倡导“个性化”的拓展;反对“追逐试题”的拓展,倡导“服务理解与思维、生命观”的拓展。因此,面对拓展的浪潮,我们不必焦虑于”拓”或”不拓”,而应聚焦于”为何而拓”和”如何用好”,如此方能守住课堂的主阵地,既服务于高考应试,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来源网址:课堂教学中的“拓展”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