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林祖荣的杂货铺 作者:林祖荣
前段时间选择一些高考题,做了一些归类。这些题目前我通常会记录出处,但偶尔也会有漏标记的。不过,由于北京卷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长期保持着比较稳定与典型的风格,即使不作标记也能够作出识别。
今天整理题目时,发现一道未标记的试题如下:
16. 某同学因颈前部疼痛,伴有发热、心慌、多汗而就医。医生发现其甲状腺有触痛,血液中甲状腺激素T4水平升高,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该同学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到甲状腺由许多滤泡构成,每个滤泡由一层滤泡上皮细胞围成(图1),T4在滤泡腔中合成并储存;发病之初,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受损;多数患者发病后,甲状腺摄碘率和血液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如图2。
(1)在人体各系统中,甲状腺属于_______系统。
(2)在滤泡上皮细胞内的碘浓度远高于组织液的情况下,细胞依然能摄取碘,这种吸收方式是_______。
(3)发病后2个月内,血液中T4水平高于正常的原因是: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受损导致_______。
(4)发病7个月时,该同学复查结果显示:T4水平恢复正常,但摄碘率高于正常。家长担心摄碘率会居高不下。请根据T4分泌的调节过程向家长做出解释以打消其顾虑_______。
(5)发病8个月后,T4会在正常范围内上下波动,表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由此推测,甲状腺中的_______结构已恢复完整。
答案:(1)内分泌 (2)主动运输 (3)滤泡腔内的 T4 逸出 (4)T4 恢复至正常水平,通过对垂体的反馈调节,会使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摄碘率会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5)滤泡
我估计着它可能会是哪些省的可能性,但打开了这几份卷找到第16题,结果不是这一题。于是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结果发现它是北京卷的题。它居然是北京卷的,这让我有点惊讶,因为它太不像北京卷的题了。
北京卷非选择题惯以“科学家研究某个问题”为情境引入,是科学研究的场景。先是基础知识考查,这些基础是研究中解决的问题必需或相关的。然后是实验结果分析,或基于结果寻找验证假设证据,或根据结果分析得到结论等等,再接着往往是进一步研究,最后是回扣研究的主题进行机制的总结,或未尽之处的进一步研究,或体现的生命观念等。尽管设问各不相同,但基本的思路类似的。
但这道题太不像了。首先,它不再是“科学家”的研究,而是某同学遇到的问题,类似于小明遇到了什么问题。既然主体对象不再是科学家的研究场景,而是学生生活与健康的场景,试题在命题风格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我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一、命题情境载体的差异:从 “科学研究场景” 到 “生活健康场景”
北京卷过往非选择题的典型逻辑,是围绕某一科学研究的完整链条展开(如 “探究某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某基因的功能”),情境中会明确呈现 “研究目的→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延伸探究” 的科研流程,例如 2023 年北京卷某题以 “科学家研究拟南芥开花调控机制” 为切入,通过 “实验分组处理→数据图表→进一步假设” 的设问,还原科研思维过程。
而本题以 “学生就医诊断” 为情境,核心是 “病症表现→检查数据→病理机制分析” 的医疗健康逻辑,情境中没有 “实验变量控制”“假设验证” 等科研要素,而是聚焦 “已知生理机制在实际健康问题中的应用”。这种调整尽管弱化了科研要素,但确实让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 “生病就医” 是学生可能接触的场景),降低了对 “科研流程认知” 的门槛,但也客观上减少了 “科学探究” 所需的情境支撑 —— 毕竟 “分析已有的病症数据” 与 “设计实验验证科学假设”,在对 “科学探究能力” 的考查维度上存在本质区别。
二、考查目标的侧重转移:从 “科研思维” 到 “知识应用与问题解决”
北京卷过往 “科学家研究类” 题目,核心目标是考查学生对 “科学探究方法” 的理解与应用,例如会通过 “分析实验对照组设置的合理性”“根据结果提出新的探究方向”“评价实验结论的严谨性” 等设问,直接指向 “科学探究” 素养中的 “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反思质疑” 能力。这类题目中,“基础知识” 是服务于 “科研逻辑分析” 的工具,重点在 “如何用知识解决科研问题”。
而本题的考查目标更偏向 “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 与 “逻辑推理能力”:5 道设问中,无论是 “判断碘的运输方式”,还是 “解释摄碘率高的原因”,本质都是基于 “甲状腺激素调节”“物质跨膜运输” 等核心知识,结合 “病症信息与图表数据” 进行逻辑推导,重点在 “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健康现象”。这种考查方式虽仍需 “信息处理、逻辑推理” 等能力,但缺少了 “科学探究” 中最关键的 “主动设计、假设验证、探究创新” 环节,因此从 “科学探究” 的考查深度来看,比北京卷传统题目更浅。
三、价值导向的互补:从 “培养科研视野” 到 “建立健康观念”
北京卷过往题目以 “科学家研究” 为切入,其价值导向是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探究兴趣,建立 “基于证据的科研思维”,更偏向 “学术视野的拓展”;而本题以 “学生病症” 为切入,更侧重让学生认识 “生物学知识与人体健康的紧密联系”,通过分析病理机制,理解 “稳态失衡与恢复” 的生命观念,进而建立科学的健康认知,价值导向更偏向 “生活应用与生命关怀”。
在同份试卷中,另一道题目:
第1题 :2025年,国家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为践行“健康饮食、科学运动”,应持有的正确认识是( )
A. 饮食中元素种类越多所含能量越高
B. 饮食中用糖代替脂肪即可控制体重
C. 无氧运动比有氧运动更有利于控制体重
D. 生活中既要均衡饮食又要适量运动)
本题不像生物题,更像是健康常识的考查。试题直接以国家“体重管理年”为背景,考查对“健康饮食、科学运动”的正确认识。这道题完全脱离了复杂的科研情境,直指日常生活健康决策,进一步佐证了命题在“建立健康观念”上的侧重。
综上,这道题目与北京卷传统非选择题的风格差异,本质是 “情境载体” 与 “考查目标” 的调整:它通过 “生活健康情境” 增强了贴近性,强化了 “知识应用与逻辑推理”,但因缺少 “科学研究流程” 的情境支撑,确实弱化了对 “实验设计、探究创新” 等核心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这种调整很难进行 “优劣之分”,而是命题侧重点的不同 —— 北京卷传统题目更侧重 “科研素养的培养”,本题则更侧重 “生活应用与健康观念的渗透”,二者分别对应了生物学学科 “学术性” 与 “实用性” 的双重价值。
当然,北京卷的其他几道非选择还是保留着原有的科研味道的。因此,如果不是偶然而是刻意为之,我推测,或许北京卷是要平衡“科研”与“生活”(本文举到的两例都是与健康相关,但不一定只是健康还可以是其他社会生活问题),或者说是在延续科学味的基础上增加生活味的价值导向。
如果是刻意的改变,那部分试题命题风格的改变,是否意味着要引导教学,倒逼课堂更加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结,不仅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科学家”,更要成为“懂科学的健康公民”呢?也许,这只是我的过度解读。
当然,每个人对试题会有着自己的偏好,我更喜欢传统风格的北京题,它有着浓浓的生物学科味道,且逻辑严密,形成对生命相关问题研究的逻辑闭环,做完之后还会让人回味无穷。
来源网址:咦,这是北京卷高考题?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