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风动流年暖心情
每每考试后,一些教师的嘴上总会挂一句口头禅:“这道题我在课堂上已讲过多遍,考试时仍然有学生出错!”这是为什么呢?本篇,借鉴王红顺校长的文章,尝试假设学生未放弃学习,从教师视角回答这个问题。
一是教师问题归因有问题。咱们可以换位思考:“这道题咱在课堂上已讲过多遍,还没给学生讲会,咱是不是也有问题?”我想表达的是,造成这样的局面,师生双方皆有责任,不能秉持“我只管讲,会不会是你学生的事”的想法,即把责任全部推到学生身上。
二是讲的方式不恰当。有的快速讲多遍,并且一遍比一遍语速快。慢慢讲学困生还听不懂,快讲他们更听不懂,再加上会的学生回答的干扰,学困生想听也听不好。有的讲题时用同样的方法讲多遍,因学生学习方式有视觉、听觉、触觉、混合型等,因此,不适合这种方法的就学不会。有的讲题时把读题、找关键信息、建模分析问题陷阱,都代劳了,只把最简单的计算留给学生去做,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不完整的,关键环节是弱化的,考试出错再正常不过了。
切记:快速讲多遍,不如步步清慢慢讲一遍;用一种方法讲多遍,不如用多种方法讲一遍;一定要让学生完整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试错中成长。
三是讲完学生似懂非懂。上次错了,这次还错,若两次错因相同,表明他一直没听懂;若两次错因不同,表明他没能实现对新知的自我建构和深度理解,说白了他没从本质上理解。
四是纠错不到位。要么缺少规范订正,如小题没当成大题订;要么对“错点”一知半解;要么对错因描述有误;等等。因此,建议让出错的学生从错因、正确解法方面给同伴讲两遍,若能讲明白,表明他真弄懂了。
五是巩固强化不到位。要么没对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查漏补缺,要么缺少同类题巩固,要么对错题本上的错题缺少多次消化。正如一位老师的观点:从懂到会,从会到对,从“对一次”到“次次对”,需要“学而时习之”。这中间注定要有一个“练习﹣出错﹣纠错一熟练” 的过程。想要避免学生出现重复性错误,真的需要纠错,巩固性纠错、变式纠错、根上纠错、持续性纠错。
六是学困生元认知出了问题。学困生缺乏成长型思维,有的自我定性为脑子笨学不会,有的一读题,读不懂,立马大脑关机,不再思考。这类学生不改变元认知系统,直接从认知系统切入学习,想学会是相当艰难的。
最后,分享北京十一学校高级教师朱则光老师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遇到讲过学生还错的情况,教师要自问:第一,我上一次是怎样讲的?讲的效果怎样?我这样判断的根据是什么?第二,让学生从“懂”到“会”,从“会”到“对”,从“对一次”到“次次对”,我的做法是什么?第三,上次错,这次又错的学生有哪些?两次错因是否相同?上次对,这次错的学生有哪些?为什么?第四,我对学生改错的要求是什么?是否足以让出错的学生纠正自己的理解?
来源网址:讲过多遍的题,为什么还有学生出错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