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 · 2025年1月21日 0

增值评价:从关注行为到关注学习

 

一位老师说,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她想了很多办法,甚至使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个个争先恐后抢着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呈现出争先恐后奋勇争先的局面,良好的学习氛围一度让她感觉非常好。但是,在期末测的时候,学生成绩却很不理想,让她大失所望。这位老师疑惑不解:看上去大家都很努力啊,为什么学习效果却这么糟糕?

还有一位老师,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敬业。她真的是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在教学上毫不惜力,生病也不肯请假,早出晚归,甚至牺牲节假日时间给学生补课,争分夺秒辅导学生练习和作业,带领学生做了大量的练习题目。她和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了大量的练习,学习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比原来下降了不少。这位老师特别困惑,却认识不到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局面。

那么好的阵势,结果却不理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问题很简单。症结就在老师的评价标准上。

在过去的传统评价模式下,老师过多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课堂表现等学业成就之外的因素:课堂上认真听讲了没有,举手几次,发言几次,作业完成了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时间上的投入,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总会有回报。

上有所好下必盛焉。老师关注什么,学生就会有什么表现。学生有意去迎合老师,忽略了学习的发生,导致目标错位。老师和家长喜欢看到孩子端坐在书桌前刻苦用功的样子,学生就“三更灯火五更鸡”一本正经端坐在书桌前,眼前翻开书,其实心思完全没有用在学习上,心里不知道想着什么事情。造成了低水平的内卷。花费了大量时间,做了很多事情却都是无用功。

老师和家长都非常关注学生的作业,老师会想各种办法和没有暗示交作业的学生“作斗争”,家长见到孩子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作业完成了没有”,而不关心作业完成的质量如何。这就给学生传递一种错误的信号,对学生造成了误导,学生把完成作业和实现目标混肴,错误地把完成作业等同为实现学习目标。学生也在意作业完成了没有,而不在意作业是怎么完成的,是谁完成的。所以,有了抄袭作业现象。很多无法简单从数量上考核的作业学生就不重视或者干脆不做了。

老师要求学生抄写生字词,规定了几遍,学生的注意力几乎完全停留在数字上,关注是否完成了,而不关注完成的质量。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抄写生字,根本就没有顾得上看,只是想当然地抄够完事。一开始抄写的时候就是错误的,或者抄着抄着就写错了还浑然不知。

老师别出心裁开展教学活动,匠心独运设计教学任务,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精准监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的课堂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却教学效果不佳,缺少实效性,更别谈高效。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却没有收获。下课后,学生只记得做了什么,却不记得学会了什么。这是许多观摩课、优质课的通病,也是优质课被质疑为表演课的原因。

作业、出勤,举手、发言等学习行为都是学生成功实现学习目标的必要条件。只有付诸行动去学习,花费时间听讲写作业,积极举手发言参与教学活动,学习才会发生。但是,学习行为只是必要的基础条件,并不是学习发生和实现目标的充分条件。发生了学习行为,未必就有学习发生。

上述两位老师只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存在的表象,没有关注到目标学习是否发生、目标是否实现的实质,误导学生把学习行为存在视为学习目标实现。发生学习行为,诸如举手发言、写完作业等只是最低要求,更重要的学习行为的质量,举手发言是否经过了深度思考,上课听讲是否灵魂在场,完成作业是否有意练习。我们要追求全神贯注,而不是全力以赴。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就需要改变评价模式,对学生实施增值评价,改变传统的评价学习行为关注教学活动和任务的做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更需要技术含量,需要评价者具有很高的素养。

摸着石头过河,要观察的是是否过河了,而不是看谁摸石头的姿势更好看、动作更优雅,或者谁摸到的石头多、谁摸出了奇石,以至于摸石头取代了过河,或者在摸石头中摸出了乐趣,忘了过河。

我们老师要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进行分解和重构,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内容,确立一个个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给学生铺设成功的路径,连接学生的现状和成功状态。

这条路径,可以是一个一个台阶组成,逐级上升。台阶的数量和每一级台阶的高度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以能够让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为标准。

相信学生能够实现目标,只是要把目标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学生还是无法攀登,就要继续细化和分解目标,改变台阶的数量和级差,必要时就要设置成无障碍通道——斜坡。学生通过实现一个个课时目标和单元目标,实现阶梯式或螺旋式上升,成功实现教学目标。

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要实现什么目标,学生要学会什么,知道什么,掌握什么,能做什么,老师要心中有数,学生也要非常清楚。这样才能实现有意学习。

老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确保教学评一致性。

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设计教学任务,安排学习时间,布置练习作业,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任务,要逐渐实现教学目标。

评价镶嵌于教学之中,与教学相互交织,长期持续。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是否发生,目标实现程度,为教学提供服务。

老师要科学准确地收集学生是否学习和目标达成情况的证据,判断学生的学习是否在成功的轨道上,什么时候偏离了轨道,精准诊断为什么偏离了轨道,并根据评价信息采取措施改进下一步的教和学,重新设定新的学习目标,提供聚焦性教学和针对性练习,把学生重新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必要的迂回,却不能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最终要回到正途,指向目标的实现。

我们对学生的日常评价,不能犯形式主义的错误,只关注学生学习的行为和表象,而要透过现象看实质,关注到学习的本质。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教学目标就不能缺席,也不能偏差,因为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是教学评价的唯一依据和标尺。

来源网址:增值评价:从关注行为到关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