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生命道吧
身为初中生物学老师,咱们都知道,课堂上说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学生爱不爱学。讲得精彩,细胞分裂都能像好莱坞大片一样吸引人;要是说得不好,学生分分钟开启“掉线”模式。
下面我们来聊聊那些容易掉进的话术陷阱,看看怎么把话说到学生心坎里。
误区一:专业术语“轰炸”,学生直接懵圈
很多生物老师一上课,专业词汇如机关枪扫射般不停。“生物具有应激性、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一串术语砸下来,学生的表情从期待瞬间变成迷茫。初中学生刚接触生物,这些复杂词汇就像外星语。直接把大学教材式的讲解搬过来,就好比让刚学走路的孩子跑马拉松,根本跟不上节奏。
改进方法其实不难。讲解专业知识时,不妨打些有趣的比方。讲细胞结构,把细胞比作一个工厂,细胞核是发号施令的老板,线粒体是供电站,叶绿体是食物加工厂 。这样一来,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学生理解起来轻松,也更有兴趣深入探究。
误区二:“填鸭式”指令,浇灭学生热情
课堂上,有没有这样的场景:老师不停地说 “把这一段画下来”“背下这个知识点”。这种简单粗暴的“填鸭式”指令,看似高效传达信息,实则在悄悄浇灭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期处于这种指令式教学下,学生会逐渐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我们可以换种方式,把指令变成引导性问题。比如,不要直接说“记住光合作用的公式”,而是问“植物是怎么把阳光变成食物的呢?大家观察一下光合作用的公式,找找其中的奥秘。” 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去探索知识,这样学到的东西才记得牢,理解得透。

误区三:否定式评价,打击学生自信
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一句冷冰冰的“不对,坐下”,可能就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初中生正处在渴望被认可的阶段,否定式评价容易让他们产生挫败感,进而对生物课失去兴趣。
不妨试试鼓励性评价。在教学实践中,鼓励性评价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学生的求知之路。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教师不妨以鼓励的口吻说:“你的想法真的很有创意,虽然这次的答案和我们的标准答案不太一致,但已经非常接近了。不妨再思考一下,如果换一个角度,或者调整一下思路,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这样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努力和创意的肯定,也是对他们探索精神的赞赏。
通过这样的鼓励,学生不仅不会因答错而感到沮丧,反而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他们知道,即使犯错,也不会受到责备,而是会得到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这种氛围下,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他们不再害怕犯错,而是勇于探索、敢于尝试。这样的科学精神,正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作为生物学老师,我们的每一句话都像是在学生求知的田野里播下的种子。避免这些话术误区,用生动、引导、鼓励的话语去浇灌,才能让生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乐园,让他们在生物知识的海洋里快乐遨游。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