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 · 2025年7月18日 0

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阶梯

 

老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阅读、实践反思和成长共同体,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是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抓住机遇,再加上自己不懈努力,就能不断自我超越,成为更好的自己。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缸里出不来白布”“靠近啥人成啥人”,老祖先留下来的这些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个单位中,如果大家都积极上进,自己也不甘心懈怠。倘若周围的人都不思进取,躺平摆烂,自己也很难超凡脱俗特立独行。

年轻人初出茅庐,对社会还比较陌生,刚刚参加工作,首先要适应环境,求得单位的认同和接纳,最大程度减少环境对自己的伤害,起码保证心理上的安全。初来乍到,很难不受到环境文化的熏染。没有几个不是先从观察身边的人做起,自然地根据周围人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周围的人一样地做事,做一样的事。入职单位的环境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状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发展的起点,影响到职业走向。。

我中师毕业的时候,只有18岁,那就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正好赶上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乡村初中严重缺乏教师,很多和我一样的中师毕业生便被安排到初中任教。

按照当时政策的要求,初中教师必须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这样就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学历不达标。当时,对于我们这一批中师毕业生来说,除了尽快适应教学胜任本职工作之外,提升学历就成了当务之急的头等大事。从校门到校门,傻乎乎的我一脸懵懂,到底该做什么事情,需要怎么做,这和我们在课本上读到的东西完全是两回事。但是人有适应环境的本能,“入乡随俗”,我也加入了提升学历的队伍。

提升学历的途径很多,那一段也是我国学历教育最繁荣昌盛的阶段。函授学习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达到一定的分数后被录取,缴纳学费,学习期满考核合格后取得毕业证书。自学考试通过自主学习,参加统一考试,完成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科目之后就可以取得对应学历。

根据我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更加省钱的自学考试。每年四月和十月的考试季,我跟随着浩浩荡荡的自学考试大军,奔波于设置在城区学校的各个考点之间。从94年后半年报名参加自学考试,经过三年时间,到1997年12月取得英语大专学历,后来又接连考了汉语言文学和法律两个本科学历,2004年6月自学考试结束。

那时候,很单纯,就是两件事,教好学,考学历。读书也是服务这两件事情,读的都是有用的书。一方面是服务于教学的教师参考用书,一方面就是服务于自学考试的指定教材。闲暇时间,也偶尔读一些比较轻松的小说故事,纯粹就是为了消遣。

由于读书完全是功利的目的,收获并不多。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之后便全部给忘记了。倒是我在参加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的时候,学到了不少东西,我按图索骥,读完了专业课中提及的所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陶冶了我的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这一段经历给我打下了学习的底色。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并没有成为我告别学习、放弃读书的理由,而是开辟了继续学习的新生活。坚持在业余读书的习惯延续下来了,这种方式一直伴随着我。

我所处的地方比较偏僻闭塞,科技突飞猛进,时代日新月异。但是,我们偏僻的乡村学校却是一片静好。我们似乎处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和外面的世界完全脱节。我所在的乡镇99年才通上程控电话,05年才通了网络,直到06年下半年我才学会发送电子邮件。

老师们很敬业,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考试考核,一点儿也不马虎,但是老师们的工作也仅仅停留于此。

衡量老师水平高低的标准就是所教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尽管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计算办法,谁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如果比兄弟班级高,哪怕是高一点点,他就是胜利者。

评估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老师的情绪起伏,这也是老师唯一关心的事情。尽管那时候学校也有“五个一”的要求(读一本好书,备一节好教案,上一堂好课,出一份好试卷,写一篇好论文),但这是虚的,学校只是停留在要求的层面,老师们也不当真,应付着完成。

就是这时候,在一位朋友的影响下,我专业成长的意识觉醒了,我有了专业成长的愿望,开始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探索。

我的第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这也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我发表文章的虚荣,另一方面就是或许可以成为我评职称时的一个条件。因为这个实现起来最容易,只需要我自己去写,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因为我有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的那段学习经历奠定的良好基础,我开始随笔写一些东西,并异想天开地按照报刊上的邮箱地址寄过去。在一次次泥沉大海之海,幸运女神终于降临了。我的一篇读书心得《由季宗布悟到的为师之道》于2007年暑假期间发表了。这成为我专业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从此一发不可收,我开始陆续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文章。

从这篇文章的标题也可以看出来,当时我的专业素养是多么短缺。因为我几乎没有读过什么专业理论的书籍,对教育的思考也只是基于基本常识对教育最朴素的认识,完全谈不上专业认识。

固有的思维一旦被打破,就不愿意再回到原来的生活。出于对专业成长的巨大热情和强烈追求,我迫不及待地想读一些教育理论著作,但是我根本搞不到。学校图书室里没有,市面上也买不到。学校倒是订阅了不少的报纸杂志,但是都被当作权力的标志分配给了不同级别的领导。领导收到后也不看,最后的归宿就是糊裱老房子或打捆进入废品站里。

2007年底,《教育时报》搞了一个读书征文活动,我的文章获得了一个三等奖,《教育时报》奖励我一本书《是什么让教师不断进步》,这是我拥有的第一本专业读物。我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了三遍,读的非常认真。后来,被评为优秀读者,《中国教师报》赠送了我两本书。受环境所迫,我对书不加任何选择。有什么读什么,逮住什么算什么。

加入了一些网络成长共同体,在QQ群里和天南海北的小伙伴一起共读教育理论书籍。那时候我根本没有辨别能力,也不管是不是适合我,只是随波逐流,跟风盲从。大家读什么书,我就跟着买什么,买不到书,朋友发给我电子版,我高价打印出来读。就是在那时候,我入手了包括《大教学论》《自我与本我》《自卑与超越》《爱弥儿》等教育理论书籍。但是我发现,这些大部头的教育名著就好像读天书一般,我根本读不懂。读起了异常艰难且读后毫无收获。尽管有小伙伴相互激励,还有朋友领读和分享,我依然是云里雾里,不明所以。特别是一些哲学意味比较强的书籍,我买来后就束之高阁,几次翻阅也是一无所获。白白浪费了我的资源,包括金钱和时间。

但不是每一本书都那么晦涩难懂,我也跟着大家读了很多先知先觉一线成长起来的名师和优秀班主任的著作,这些作品非常浅显,适合初学者阅读。也正是他们的著作,为我搭建了阅读的斜坡,我对教育理论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指导我的专业实践,我发表了数百篇教育随笔。

就好像久旱的禾苗盼望下雨一样,我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是如饥似渴。我认识到对于像我这样的老师来说,能够走得通的专业进阶途径就是阅读和写作。在专业上取得的一点点成就,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更加执著。

随着网购的兴起,购书方便了,我读书的劲头更足了。我每年每月都给自己制订读书的任务,但是有数目无书目,读书很随意,也很盲目,因为到底该读什么我也不清楚。大家都在读的书我也读,大家都说好的书我就买来读。我有一个朴素的认识,跨越时空能够来到我面前的书一定经过了无数人的甄别挑选,一定值得读。

我读苏霍姆林斯基,读陶行知,读杜威,读孔子,当然也读魏书生、读李镇西、王晓春;我读教育学,读心理学,读哲学,读历史,当然也读小说、读散文,读诗词曲赋、读儿童文学……

读的书五花八门,既有文学作品,也有专业读物。我的专业实践探索也非常广泛,考虑到我所在的乡村小学规模比较小老师要包班上课(就是要教授全部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教研氛围比较薄弱的真实处境,学科优势难以凸显,我选择了具有普适性的班主任这一领域。但是,班主任这一领域也是太宽泛了,班级经营,班级活动,文化建设、家校沟通,问题生干预,班会课设计…这样容易出成果,但是不够聚焦,难以有突破,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

我也写一些东西,我写读书笔记,写教学反思,写教育叙事,也写案例分析,当然也写散文、写诗歌、写小说,写人物故事……都是大杂烩,不够专业,也不够清晰。十几年过去了,我依然是在原地打转,没有任何突破。因为每一个领域都有太多的人在研究,我浅尝辄止,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写文章也写不出新意,发表越来越难了。

一个人的行为无法超越自己的认知。我完全是被动地读书,阅读的书目杂乱,导致精力分散,难以深入,无法改变和提升自己的认知,自己的实践和能力就受到了局限。过去由于没有人引领,完全靠自己独自摸索,所以走了不少的弯路。跌跌撞撞,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无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走着走着就无路可走了。

到处挖坑不如打一口深井,挖出水来。看来,我必须改变了。我敏感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我必须加以选择,有所取舍,深耕一个领域。

百事通不如一门精。要想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必须聚焦,认准一个方向,深入下去。

改变行为从改变认知开始,改变认知从改变专业阅读开始。我要主动地读书,从阅读的浪漫阶段转向精确阶段。

经过认真地审视自我和审时度势的判断,教育评价改革方兴未艾,成为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在几个好朋友的提议下,我们成立了一个研究项目组,共读教育评价理论书籍,在班级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然后提升反思。

围绕这个项目有选择地精准买书,开展项目化学习,深入地读书。读一本读透一本,读烂一本,将他融入自己的血液,指导自己的实践,引导自己的反思。有关教育评价改革项目化学习的著作买来后,有的也读不懂。但是,不读怎么知道能不能读懂呢?读不懂就先放一放,等自己积蓄够了足够的能量,再读就容易多了。

依然有组织和个人作为奖品或礼物给我赠送图书,这些书我也会读,只是没有那么迫切,不会让它打乱我读书的节奏。

我专注地阅读相关理论书籍,试图读出别人眼里看不到的东西,给自己的教育实践探索提供思路,激发我的创意。我希望沿着自己找到的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朝向人迹罕至处,走出自己的新高度。

虽然专业的成长最后还是一个综合的阶段,但是,没有专业的深入,综合就是空谈。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阶段。

来源网址: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