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曹广福的数学茶馆 作者:曹广福
人们在很多问题上产生争论并非源于问题本身,而是压根没理解问题的本质。有些貌似理解了,也仅是理解了其形式而非其本质。以“满堂灌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为例,大家都在抨击“满堂灌式”教学,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然而,我们真的理解了什么是“满堂灌式”教学,什么是“启发式”教学了吗?
讨论问题的前提是界定清楚概念,否则逻辑上就会出问题。先来看什么叫满堂灌式教学:满堂灌式教学也叫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它是伴随工业文明产生的教育模式,其核心特征是将现成的知识结论单向传递给学生,强调教师权威与技能重复训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规律。巴西教育家弗莱雷在20世纪提出批判,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将学生视为被动客体,抑制创造力与批判思维,主张以注重对话与实践的提问式教育替代。在艺术教育中表现为过度强调技法训练,导致学生艺术感受力与创新能力受损。
启发式教学又是如何界定的?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促进其主动构建知识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非单向灌输知识。
一切的讨论均基于两个概念的上述内涵,如果你给出别的内涵,或者基于对概念内涵的错误理解来讨论,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大肆抨击“满堂灌式”教学的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满堂灌式”教学,他们注重的是“满堂灌”的形式,觉得只要课堂上只是教师在讲,没有学生“形式”上的参与或互动,那就是满堂灌式教学了。我们不妨以影视剧为例,一部好的影视剧能紧紧扣住观众的心弦,让观众全神贯注地跟着剧情的发展去猜测、思考,与剧中人产生强烈的共情,同喜共悲。这算不算是剧中人与观众之间的一种互动呢?观看影视剧的全程都不需要观众动口或动手,只需要睁大着眼睛开动脑筋即可,如果有谁在观看过程中交头接耳讨论剧情,还可能遭其他观众嫌弃、制止。
抨击“满堂灌式”教学的人往往只关注了课堂的形式而非内涵,只要教师一言堂,那便是“满堂灌式”教学,恰恰忽略了“满堂灌式”教学的本质:“将现成的知识结论单向传递给学生,强调教师权威与技能重复训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规律”。最近有一篇为“满堂灌式”教学正名的帖子写得很精彩,可惜逻辑上也存在问题,他的逻辑起点恰恰是专家反对的“满堂灌式”教学的形式,而非“满堂灌式”教学的内涵。从课堂教学的形式看,我完全赞同那篇帖子的观点,但那不是给“满堂灌式”教学正名,而是对“满堂灌式”教学内涵的澄清,帖子所说的“精彩满堂灌”实质是“启发式”而非“满堂灌”。换言之,教师的“一言堂”不能简单地与“满堂灌式”教学划等号,“一言堂”可以是“满堂灌式”,也可以是“启发式”。帖子总结的所谓“精彩满堂灌”很到位:
“1.深入浅出的穿透力:理论讲解既通俗易懂,又暗含深度,层层递进。你的眼光会被吸引;
2.精准设问的启发性: 随着理论讲解的逐层深入,老师会提出恰当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大有学问,是你平时习以为常并未深思的视角。老师的提问,加上理论的铺垫,你隐约觉得自己的认知被打开了一道门,可是你在你当前的认知框架里找不到答案,因为你的理论水平还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你可能两眼发光,急切的想知道答案。
3.醍醐灌顶的认知刷新: 此时,老师揭示答案。是的,是老师给出了答案。这个认知超越了你自己的当前认知框架,带来全新的视角和理解,引发你对为什么是这个答案的进一步渴求,此时,你反复琢磨这个答案,却又不能肯定,你听课兴致随之高涨。
4.多维深化的思想熔炉: 老师继而融入哲理思辨、生活实例、批判与建设性思考,助你全方位把握这一新知。刹那间,新认知如种子破土,打碎了你以前的认知框架,快速建立起新更优的框架。你瞬间感受到这一新认知新视角带来的思想上的升华,你觉的平日那点自以为是的“理解”,不过是湖面一层浮萍。你的脑海里起了一场认知革命的迭代。”
我很认同上述观点,尤其对数学课程而言,除了小学数学课堂,常态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然是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无论是大学课堂还是中学课堂,囿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那种形式上的互动不仅会带来教学效率的低下,也丧失了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深藏在知识内部的思想与方法的宝贵时间。最终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导致学生仅仅学到了一些肤浅的表象知识,缺少师生之间真正深层次的思维碰撞。
如果你没有真正听懂一节课,就不要对它指手画脚!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