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 · 2025年8月26日 0

学校教研,向何处去?

 

提到教研,不少老师认为是“额外任务”——要么是听几节课、记几句笔记、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的走过场,要么是被行政安排的被动参与。但实际上,好的教研能让课堂效率提上来、让老师的专业能力涨上去,甚至能慢慢改变“只看分数”的教学困局。

一、为何研:搞教研不只是“完成任务”,是真能解决问题

很多老师会问:每天上课、改作业就够忙了,为啥还要花时间搞教研?其实教研的核心,就是“帮大家一起解决教学里的真问题”。

比如新课标要求“跨学科教学”,单靠一个老师想不出头绪,大家凑到一起聊“语文课文怎么结合数学知识”“数学题怎么融入生活场景”,思路很快就打开了。

就像李政涛教授说的,好的教研能让老师“自然成长”:研究中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既能把当下的课教得更好,也能慢慢从“凭经验上课”变成“懂方法的研究型老师”。

对学生来说,老师会研究了,课堂更扎实、方法更灵活,核心素养的培养自然也能落到实处——这就是教研的价值,不是“完成任务”,是让教学少走弯路,让老师和学生都受益。

二、谁来研:别让教研“少数人忙、多数人看”,要建“真能一起干的团队”

现在不少学校的教研有两个毛病:要么“散”,老师各教各的,教研时随便聊几句,没人真投入;要么“僵”,学校定好主题、排好流程,老师按部就班走,没自己的想法。其实教研不是“组长的事”,也不是“骨干教师的事”,得让所有老师都卷进来,建一个“有效共同体”。

怎么建?可以学两个学校的做法:

重庆璧山凤凰小学搞“人人教研”,把教研任务拆成小份——比如有人负责查资料,有人负责上示范课,有人负责记录学生反应,每个老师都有具体活儿干,不用“凑数”;

上海松江民乐学校搞“差异化分组”,新老师组重点练“怎么把知识点讲清楚”,老教师组琢磨“怎么设计跨学科活动”,不同阶段的老师有不同的目标,不用“跟不上”或“没挑战”。

另外,别被“语文组”“数学组”的框框限制死。比如遇到“学生作业太多”的问题,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可以一起聊“怎么精简作业”;

想搞“传统文化进课堂”,语文老师、美术老师、音乐老师能组队设计活动——跨学科、跨年级自由组队,围着“解决问题”凑一起,比按“规定组别”硬凑更管用。

三、研什么:别追“高大上”的主题,就盯着“教学里的真问题”

教研最怕“脱离实际”——定个“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改革”之类的大主题,聊半天全是空话,散了会还是不知道怎么上课。其实好的教研,主题不用复杂,就盯着日常教学里“反复出现的麻烦”“解决不了的困惑”就行,具体可以从四个方向找:

第一: 校园里的鲜活问题

比如某节运用“五星教学设计模型”的课程实施后,教研时聊聊“本课在‘立目标’环节是否精准对接课程标准与学情?‘定任务’时设计的主任务能否激发真实探究需求?”;

深入剖析“配评估”是否构建了多元多维的表现性评价体系,“优结构”的资源梯度搭建是否适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路径,“调扶放”的动态调控策略是否在小组合作卡壳时及时介入——把课堂实录转化为五星模型各维度的实践诊断报告;

再比如课间总有人打闹,也能研究“课堂上怎么渗透规则意识”——这些“小麻烦”攒起来,就是最实在的教研主题。

第二: 学科里的关键问题

比如语文老师可以串着研究“七年级怎么教‘事件叙述’,八年级怎么教‘人物描写’,九年级怎么教‘主题立意’”,把写作能力的三级台阶一次搭好:七年级重点解决“把一件事写完整”,八年级解决“把人写活”,九年级解决“把意立深”。

盯住这条进阶路径,比泛泛地讨论“怎么教作文”更落地。

再比如数学老师可以琢磨“怎么让学生从‘会列方程’变成‘会建模型’”,把七年级的“一元一次方程”、八年级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九年级的“二次函数应用”串成一条线:先让学生会“找等量列式”,再会“选变量建模”,最后会“用函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只盯这一个断层深钻,比空泛地谈“如何提升数学应用能力”更有效。

第三: 新课标里的必做问题

新课标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占10%”,这就是必须研的——比如“怎么把科学里的‘植物生长’和语文的‘观察日记’结合”“怎么用数学统计知识分析校园里的现象”,不用贪多,一次研透一个跨学科设计,慢慢就能摸出门道。

第四: 学生身上的问题

多蹲班看看学生的日常:作业是不是真的太多?课堂上哪些时候学生容易走神?

比如发现“初一学生坐不住,15 分钟就开始东倒西歪”,可以研“怎么设计抢答赛把知识切块”;

发现“初三学生不爱发言,怕说错被笑”,可以琢磨“怎么设计分层讨论话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找问题,教研才不会跑偏。

四、怎么研:按“课前-课中-课后”闭环走,用“九步骤”把研究落到课堂

搞教研最怕“只聊不做”——开会时说得热闹,散会后该怎么上课还怎么上课。要避免这种情况,李政涛教授的 按“课前准备-课中研磨-课后固化”的流程来,尤其是李政涛教授提到的“九步卷入式”流程,照着做能让教研扎实落地。

查资料:

研读五星模型理论及典型案例,聚焦“目标转化”“任务设计”等关键点; 

试着教:

按模型完整设计一课并试讲,记录学生表现与环节漏洞; 

列清单:

提炼具体问题(如“目标未关联高阶思维”“任务梯度不足”),靶向研讨。

这九步不用复杂,跟着流程走就行:

第一: 上一节“靶子课”

设计一节“五星教学设计模型”的课例,在教研组面前完整呈现——从“立目标”的目标陈述到“调扶放”的动态调控过程,真实暴露实施难点;

第二:  组长做专题报告

聚焦“本次教研核心目标——破解五星模型落地痛点”,简要说明前期调研发现的关键问题(如“多数教师在‘配评估’环节仍依赖传统纸笔测试”)、已开展的准备(如汇编优秀案例库)及预期成效(形成可复制的校本化操作手册);

第三:  上课老师“说课”

结合五星模型逐层拆解设计思路——“怎么将‘立目标’细化为可观测的行为动词?”“在‘定任务’时如何平衡开放性与指导性?”“试课时遇到‘优结构’资源包适配度不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第四:  同伴互评

直指模型执行细节——“‘立目标’虽写了核心素养,但未标注与学段衔接的具体依据”“‘调扶放’策略停留在预设,未根据学情实时反馈调整”;

第五:  跨角色追问

邀请课程专家或骨干教师介入——“若用五星模型设计实验课,‘配评估’是否需要增加过程性数据采集工具?”“不同学科在‘优结构’时如何差异化处理知识梯度?”;

第六:  团队一起“答辩”

集体攻坚典型问题

——“如何解决‘立目标’虚化问题?”

共识:建立“目标-评价-活动”一致性核查表;

“怎样让‘调扶放’更精准?”

方案:设计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干预时机;

第七:  专题评课

超越泛泛而谈,聚焦模型优化——“‘定任务’可增加驱动性问题的层级递进设计”“‘优结构’需补充学困生专用脚手架”;

第八: 上课老师“二次反思”

现场吸纳建议并重构设计——“现在我意识到‘配评估’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嵌入学习过程中的证据收集”;

第九:  定“重建课”计划

明确改进方向与验证节点——“下周重启该课,重点检验‘立目标-定任务-配评估’三者的逻辑闭环”。

第三步:教研后,做“三件事”固化成果,别让努力白费劲

教研结束不是终点,需将成果转化为可持续的实践智慧:

再反思:

每位教师撰写《五星模型实践启示录》,提炼关键认知——“原来‘立目标’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描述”“‘调扶放’的本质是建立师生互动的规则意识”,目标是教师要做到扶放自如;

再实践:

跨学科移植经验——语文教师用“五星模型”重构作文指导序列,物理教师将其应用于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实践中检验模型普适性;

再写作:

典型课例对比分析(原设计与改进版)、常见问题解决方案、配套工具模板(如目标分解表、任务设计框架),既作为个人成长档案,也为全校推广提供行动范式。

最后说两句:教研不是“额外负担”,是让教学“越教越轻松”的笨办法

其实搞教研不用追求“高大上”,就围着“课堂里的真问题”,让所有老师都参与进来,按“课前准备-课中九步研磨-课后固化”的流程走,慢慢就会发现:之前总卡壳的教学难题,在教研里能找到办法;自己琢磨半天想不通的事,同伴一句话就能点透。

说到底,教研不是“任务”,是老师“互相搭把手”——你帮我看看课,我给你出出主意,一起把课教好,一起把能力提上去。当教研真能解决问题了,老师不用再“凭感觉上课”,学生也能在更扎实的课堂里成长,这就是教研最实在的意义。

来源网址:学校教研,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