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林祖荣的杂货铺 作者:林祖荣
朋友圈中经常看到一类文章的转发,比如《2025年高考生物(**卷)告诉你:教材原话就有**分》,这分值从50多分到近70分不等。甚至被誉为难度天花板的山东卷,也被分析为教材原话有55分。按照这种说法,似乎考生只要将教材背下来就能得到个及格线左右的分数了,而我做完某些卷高考题后却完全没有这样的感觉。我甚至觉得只是背教材原话,100分中能得到10分、20分就已是了不得了(我没具体统计,只是感觉)。
下表是某篇文章对山东卷的分析:
文章说的是教材原话,那就是题目必须是通过教材原话就能得出答案的。比如,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考生可以直接在课本上找到原话作为答案。
山东卷第1题: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下列细胞器或结构不会出现核酸分子的是( )
A 高尔基体 B. 溶酶体 C. 核糖体 D. 端粒
【答案】A
本题C、D两个选项的内容可以在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但A与B哪儿有原话呢?
A选项,按文章的分析,找到教材第48页高尔基体的功能的描述:“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于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这段话中哪儿有说它是否含有核酸?B选项,P49溶酶体的功能:“溶酶体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中,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这段表述中,我们也找不到它是否含有核酸的内容。考生在分析此选项时必须根据溶酶体的功能进行分析与判断,它可以分解含有核酸的一些细胞结构如衰老损伤的线粒体,而线粒体中是含有核酸的,然后作出判断。这已远不是教材原话能找到答案的了,而是基于知识与思维进行的分析与判断。
山东卷第3题:利用病毒样颗粒递送调控细胞死亡的执行蛋白可控制细胞的死亡方式。细胞接收执行蛋白后,若激活蛋白P,则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细胞膜突起形成小泡,染色质固缩;若激活蛋白Q,则诱导细胞发生焦亡,细胞肿涨破裂,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焦亡可能引发机体免疫反应
B.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C. 细胞凋亡和细胞焦亡受不同蛋白活性变化的影响
D. 通过细胞自噬清除衰老线粒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答案】D
按照答案可来自教材原话的说话,读本题的选项,应该就可凭借记忆对其正误作出判断。选B是细胞凋亡的概念,可以看作是课本的原话。但A选择项呢?细胞焦亡是题目引入的新概念,它能引起细胞肿涨破裂释放细胞因子,而细胞因子与机体的免疫相关。这哪儿是课本的原话?如果没有信息的处理与基于信息、课本知识的分析,如何能判断这句话的正误呢?C选择中的描述课本中更是找不到一丝影响,它完全基于题目给予信息而作出的判断。选项D中,细胞凋亡课本中有叙述,细胞自噬是课本楷体的内容(这里不讨论楷体内容是否应纳入高考内容,从教材编排的角度来说它是不作要求的,否则用不同字体用何意义?),但即便如此,D也是记住课本原话就可以作出选择的,它必须基于考生对细胞自噬与细胞凋亡的理解,弄清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得到。
文章将第8题也列作在教材中找到原话的,我将题目放在这儿,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题目出自教材何处的原话?
山东卷第8题: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产生后,K+外流使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中,膜上的钠钾泵转运K+、Na+的活动增强,促使膜内外的K+、Na+分布也恢复到静息状态。已知胞内K+浓度总是高于胞外,胞外Na+浓度总是高于胞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增加神经细胞外的Na+浓度,动作电位的幅度增大
B. 若静息状态下Na+通道的通透性增加,静息电位的幅度不变
C. 若抑制钠钾泵活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幅度都减小
D. 神经细胞的K+、Na+跨膜运输方式均包含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
看过对山东卷的分析,我又去看了看又看某篇对陕晋宁青卷的分析。文章认为教材原话有53分,于是我再沿着文章的指引瞄了一眼。
关注了一下第8题:丙酮酸是糖代谢过程的重要中间物质。丙酮酸转运蛋白(MPC)运输丙酮酸通过线粒体内膜的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MPC功能减弱的动物细胞中乳酸积累将会增加
B. 丙酮酸根、H+共同与MPC结合使后者构象改变
C. 线粒体内外膜间隙pH值变化影响丙酮酸根转运速率
D. 线粒体内膜两侧的丙酮酸根浓度差越大其转运速率越高
答案:D
我有点好奇文章为啥本题列中在教材原话中能找到答案的。文章的分析如下:必修一第92页和93页: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第94页: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A.正确。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化成乳酸;在线粒体基质中转化为【H】和二氧化碳;MPC功能减弱,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受阻,因此,更容易在细胞质基质转化为乳酸,导致乳酸积累。B.正确。由图可知。C.正确。由图可知,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低PH,H+浓度高,线粒体基质高PH,H+浓度低;丙酮酸根进入线粒体基质需借助H+浓度差,因此,线粒体内外膜间隙pH值变化影响丙酮酸根转运速率。D.错误。由图可知,丙酮酸根的转运速率还会受到MPC和H+的影响并不会一直增加。
文章说到的是教材92、93、94页,那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介绍。把这三页背得滚瓜烂熟,考生能得到该题的正确答案吗?
按照这样的逻辑,哪个题目不能在教材中找到原话呢?考光合作用的题都可以在教材光合作用部分找到原话,考遗传规律的都可以在教材孟德尔杂交实验中找到原话……
我能够理解文章的意图,引导师生在高考复习中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但这不能走向极端,它容易产生“迷雾”,让考生以为有那么多的分值是在教材原话中就能找到答案的,让老师们误以为只要让学生去背记教材就能拿到一个非常不错的分数,而忽略高考试题的考查本质。新高考已不再是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记忆(当然离不开记忆,离不开教材),将信息处理、知识迁移应用的试题硬生生的纳入到对教材原话的考查中去是对考题的误读,会将读者产生误导。
建议文章的作者分析时,说清试题在教材中的知识落点,说清如何应用教材中的知识去分析与解答高考的试题,以说明教材基础知识以及教材的重要性,而不是说在教材中能找到原话。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