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寰宇志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曾有一种被古人称为“四不像”的神奇生物——麋鹿。它角似鹿而非鹿,面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尾似驴而非驴。

这种极为独特的外貌,让麋鹿成为《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坐骑的原型,承载着中华文明对祥瑞的美好向往。
然而,这种与大熊猫齐名的中国特有物种,却曾一度在中国灭绝。神奇的是,几十年以后,消失已久的麋鹿,又重新出现在这片故土上。那么,如今它们怎么样了呢?
在距今约8000年前的全新世中期,温暖湿润的气候让长江与黄河中下游成为麋鹿的乐园。
考古学家在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发现,当时人类食用的麋鹿骨骼数量甚至超过了家猪,足见其种群之繁盛。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记载,有一次猎获麋鹿的数量达到了348只,印证了“麋鹿成群,虎狼避之”的盛景。
事实上,在鼎盛时期,麋鹿种群的数量,曾经超过300万头。
然而,随着气候逐渐转冷,华北平原的沼泽地大面积萎缩。到了元朝,野生麋鹿已基本绝迹,仅在北京南苑皇家猎苑中保留着人工饲养的种群。
1865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偶然发现南苑围墙内的麋鹿,这个消息传到欧洲后引起轰动,西方列强通过巧取豪夺将数十只麋鹿运往海外。
至1894年,南苑仅存约200只麋鹿。这年夏天,永定河突发百年不遇的洪水,冲垮了南苑的围墙。逃散的麋鹿成为饥民果腹的食物,种群数量锐减至不足百只。https://wxa.wxs.qq.com/tmpl/mz/base_tmpl.html
祸不单行,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南苑的麋鹿在战火中被这群强盗射杀劫掠一空。至此,这个在中国繁衍了200多万年的特有物种,宣告本土灭绝。
令人唏嘘的是,就在中国麋鹿灭绝的同时,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正悄然改变着它们的命运。
1898年,他耗费巨资从巴黎、柏林等动物园购得18只麋鹿,放养在乌邦寺庄园。这些麋鹿在水草丰美的环境中逐渐恢复生机,到二战时已繁衍至255只。
贝福特家族坚持“不能让麋鹿再次灭绝”的信念,在战火中守护着这最后的火种。
后来,由于担心战火危及麋鹿,乌邦寺庄园开始向世界一些大动物园转让麋鹿。到1983年底,全世界麋鹿达到了1320头。
1985年,中英两国签订《麋鹿重引进中国协议》。8月,一架从英国伦敦起飞的专机载着22只麋鹿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
当晚,这些麋鹿被运至南海子原皇家猎苑,奇兽重新回到了它在中国最后消失的地方!
一年后,39只麋鹿从英国七家动物园运至江苏大丰,重返它们野生祖先最后的栖息地——黄海滩涂。
为了让这些珍贵的麋鹿繁衍下来,中国科学家制定了详细的保护策略。
首先是突破疾病防控、饲养管理、遗传瓶颈三道难关,建立稳定的圈养种群。随后在全国26个省市建立94个保护场所,让麋鹿重返历史分布区。最终通过野化训练,让它们重新适应自然环境。
2003年,世界上第一头纯野生麋鹿在大丰保护区诞生,标志着这一战略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经过40年的努力,中国麋鹿种群数量从几十只增长到1.4万余只,其中野化种群达5000多只,重新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的主要湿地。
在江苏大丰,这个世界最大的麋鹿保护区,8500多头麋鹿在上百万亩湿地上自由驰骋,其野生种群数量达到3673头。
更令人振奋的是,麋鹿的回归带动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复苏。永定河畔的保护区内,植物种类从100余种增至386种,鸟类达360种,形成了“麋鹿饮水白鹭飞”的自然和谐画卷。
不仅如此,科学家正在实施“生态廊道”计划,通过连接长江、黄河流域的湿地,重建麋鹿的迁徙路线。
未来,中国计划在2035年前将麋鹿栖息地扩展至历史分布区的80%,并建立跨区域的保护联盟。
事实上,这项工作不仅关乎一个物种的存续,更关乎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麋鹿作为“生态工程师”,其啃食行为能促进湿地植被的更新,蹄印形成的小水塘还能为两栖动物提供繁殖的场所。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