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 · 2025年1月17日 0

观课之要:教+学

 

李政涛教授说,“观察课堂,不是看老师在课堂上的教,也不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而是看教与学的互动。”

我不得不反思,过去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过去观课,我对于教师“教”的认知是:“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对于学生“学”的理解是:“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

我貌似抓住了“教与学”的重点,其实很多时候因为着力点没有下沉,分析点没有融通,经常把“教”与“学”割裂开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人为制造出教师和学生相对独立的二元评价标准。要么认为教师“教得好”,要么认为学生“学得好”,这都是一种观课的误区。

经过深入的学习,才发现过去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认知比较肤浅,对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具有太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日本学者佐藤学指出:我们进入课堂去观察,并不是为了去评价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优秀,而是去观察在学生和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在哪里发生了?学习在哪里受到阻碍了?学习的基本事实是什么?学习的可能性在哪里?

终于明白,观课的关键点不是为了评价教师的教,也不是单纯看学生的学,应该关注“教和学”相互作用下课堂活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呼应?

课堂上,不在于教师“教”的水平有多高,教师应该在学生能自学的情况下不教,只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让静悄悄的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活跃的地方,这时的“不教其实胜于教”。

当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之时,教师的“教”的角色就要及时到位。不过,此时的“教”也不能成为教师个人表演的专利,最好的方式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教师授之以渔、学生学会捕鱼。此时,教师教的是助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另外,课堂上也需要教师展示个人风采的“教”。譬如,学生在学习的交流分享活动中,产生了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观点时,教师要当仁不让“站”上主导的位置,用精彩纷呈的“评”去实现水到渠成的“教”。这里的教,让学生对观点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明确的认知,不能给学生造成似是而非的模糊理解。

“教”与“学”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核心。关于“教和学”,需要把握几个原则:教与学的互动统一‌,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总之,教与学是动态平衡的,关注教与学的互动性、教与学的关联性和教与学的实效性,应该是观课之要。

来源网址:观课之要: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