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生命教育观察 作者:小强大生物
这篇推文是为今天下午的新学期教研活动准备的。每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我都会自我要求在教研工作计划说明之余,与各位教研组长聊一聊教学相关的思考,毕竟一个暑假的修整和交流之后,总会有一些新的观点产生。
每位老师的成长,都是一场从 “自我” 走向 “学生”、从 “教书” 迈向 “育人” 的漫长修行。有人困在知识点的堆砌里,有人早已站在心灵滋养的高度,而这中间的进阶之路,藏在教学的 12 个层次里。

第一阶段:懵懂起步 —— 在 “自我认知” 里摸索
第 1 层:糊涂的传授者
自己还没理清知识的逻辑脉络,知识点像散落的拼图没拼完整,却已站上讲台。课上照本宣科,面对学生的追问常陷入 “自己也说不清楚” 的尴尬,看似在教学,实则是 “误人误己” 的开端。
第 2 层:单向的输出者
终于把知识结构啃明白,课本上的定义、公式、考点烂熟于心,上课能顺畅地从头讲到尾。但眼里只有 “要讲的内容”,没有 “听课的学生”—— 不管台下是昏昏欲睡还是一脸茫然,只顾按自己的节奏推进,把 “教完” 当成 “教好”,却忘了教学的核心是 “让学生学会”。
第二阶段:觉醒反思 —— 在 “学生视角” 里突破
第 3 层:困惑的提问者
开始发现不对劲:明明自己讲得清清楚楚,知识点一个没漏,可学生反馈 “听不懂”“没跟上”。第一次跳出 “自我感觉良好” 的误区,陷入灵魂拷问:“为什么我懂了,学生却不懂?” 这份困惑,是教学觉醒的第一步。
第 4 层:连接的搭建者
终于想通关键:知识不是孤立的 “新内容”,而是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搭桥”。比如讲新公式时,先回顾旧公式的推导逻辑;讲某概念时,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当新知识锚定在学生熟悉的 “地基” 上,“听懂” 才真正发生。
第 5 层:新的困惑者
解决了 “听懂” 的问题,又遇到新难题:学生上课点头说 “懂了”,可一做题就卡壳,简单的应用都出错。看着满纸的错题,再次疑惑:“明明听明白了,怎么就不会用?”
第 6 层:实践的引导者
慢慢明白:“听懂” 只是知识的 “初次见面”,要转化为 “会用” 的能力,必须经过实践的打磨。开始在课堂上增加例题演练、小组讨论、实际应用环节,让学生在 “做中学”—— 从跟着老师做,到自己尝试做,再到独立解决新问题,能力就在这一次次实践中扎根。
第三阶段:深度进阶 —— 在 “综合能力” 里深耕
第 7 层:考场的观察者
学生平时做题越来越顺,可一到考试就掉链子:要么时间不够用,要么简单题粗心错,要么遇到综合题就慌神。开始琢磨:“平时学得好好的,为什么考试发挥不出来?”
第 8 层:全局的把控者
逐渐看透考试的本质:它不只是 “考知识”,更是 “考心态、考方法、考细节” 的综合战场。有的学生知识点没问题,但审题不仔细;有的学生心态紧张,会的题也想不起来;有的学生时间分配不合理,后面的难题没来得及做。开始在教学中加入 “应试技巧”“心态调节”“时间管理” 的引导,帮学生把 “平时的水平” 转化为 “考场的分数”。
第 9 层:高分的反思者
学生的分数提上去了,可新的担忧又出现:很多孩子考分很高,但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 —— 会算数学题,却不会规划零花钱;能背政治原理,却不会处理同学矛盾。“高分低能” 的现象,让老师再次陷入思考:“教学的终点,难道只是分数吗?”
第 10 层:思维的启发者
彻底打破 “唯分数论” 的局限:教学不只是 “教知识”,更要 “教方法”。开始在课堂上少讲 “标准答案”,多提 “开放性问题”;少做 “填鸭式灌输”,多引导 “自主探究”—— 比如让学生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分析文章主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被培养起来。
第四阶段:育人初心 —— 在 “情感温度” 里沉淀
第 11 层:效率的关注者
学生思维活跃了,能力也提升了,但发现有些孩子学得 “很累”:每天熬夜写作业,周末奔波于补习班,看似一直在学,效率却不高,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又一次追问:“为什么努力了,却没效果?”
第 12 层:全人的培育者
最终抵达教学的核心:学生不是 “吸收知识的机器人”,而是有情绪、有情感、有思想的 “完整的人”。学习效率不高,可能是因为压力太大、兴趣不足,或是没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这时候的老师,不再只盯着 “知识点” 和 “分数”,而是会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学习动力,甚至教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如何与人相处 —— 因为好的教学,不仅要 “教学生学会”,更要 “教学生做人”,让他们在成长中既收获知识,也拥有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
其实,教学的 12 个层次从来不是 “非此即彼” 的割裂,而是老师在日复一日的课堂里,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靠近 “育人本质” 的过程。可能今天你在第 3 层困惑,明天就会在实践中走到第 4 层;可能你早已突破第 10 层,却依然在第 12 层的 “育人” 路上持续探索。
思考良久,决定用这两句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语,也是今天下午活动的结束语:
深耕教研,不抹育人底色
付诸实践,打造学科品牌
那么,正在教学路上前行的你,现在站在哪个层次?又有哪些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