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版块 发帖 消息 我的
高中生物掌上资源
欢迎光临高中生物掌上资源社区!
韬哥Lv28   
盘点2021年高考:三大典型特征下,教师如何改进课堂教学?     

盘点2021年高考:三大典型特征下,教师如何改进课堂教学?

 

来源:“高中备考联盟”公众号

 

2021年高考落下帷幕,作为举国瞩目的考试之一,高考的内容及出题方向总是牵动着千万考生、家长及教师的心弦,也侧面昭示新时代人才选拔的方向。

在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大背景下,今年高考总体呈现出以下共同点: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五育并举,进一步深化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考查;引导教学回归教材,关注现实生产生活;提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核要求。

立足于上述共同点,纵观各学科的考题内容和出题方式,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教育的时代特色。综观本次高考,我们总结出以下三大特征,望能给教师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带来一定启发。

 

2021年高考释放的三大信号

 

1  以真实情境为能力考核的重要载体

 

情境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今年的各学科考试在出题方式上以真实情境为能力考核的重要载体,创新出题方式,加强考查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渗透对学生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作用。

 

例如思想政治学科,通过创设三种维度的情境,阶梯式地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及核心素养。在选择题中,试题以简单情境考查辨识与判断等较低层级能力。全国文综乙卷第23题以简短文字配上漫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蛋得……》的方式构建情境,要求考生能够从中辨识漫画主人公依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自然规律而做出种蛋行为的荒谬,进而判断其实际行为中包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错误。

其次,设置一般情境考查分析与综合等较高层级能力。全国文综甲卷第39题围绕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设置情境,按时间顺序列出推动战略转移的相关内容,考试目标相对单一,需要考生调动有关知识,分析上述举措对于完成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实现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重要意义。

此外,设置复杂情境考查学科能力的综合运用。全国文综甲卷第40题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题,从其形成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理论的实践价值等多维度展开,形成复杂情境,提供了学科知识和关键能力综合考查的空间。

除了思想政治学科,地理试题既有真实的生活实践情境,也有复杂的学习探索情境;生物试题关注疫情热点问题,生物学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都以真实情境为能力考核的重要载体。如语文全国乙卷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给出了一段关于水果含糖量和糖尿病人正确食物摄取的语料,所设计的两道题目一为常规的补写,一为概述文段内容,都要求考生回到材料提供的语境中思考,更贴近生活实际。英语新高考III卷的短文续写题,选取了两个孩子在母亲节当天为母亲制作早餐的语篇,设置更加贴近真实生活的英语交际任务情境。数学甲卷理科第8题以测量珠穆朗玛峰高程的方法之一(三角高程测量法)为背景设计,情境真实,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散思维。

高考试题对真实情境的注重也为教育一线的育人方式带来启示,课堂教学不能忽视良好情境的创设。情境是一切认知或学习活动的基础,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其本质是由情境决定的,而知识则镶嵌于产生它的情境之中。

 

2 以思维等关键能力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认为,智力和能力的核心问题是思维,思维品质的训练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突破口。今年的高考试题强调对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考查,对思维能力和品质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物理为例,高考物理通过丰富试题的呈现形式、设置新颖的问题角度等方式,增强试题的灵活性,考查学生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引导学生培养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提高人才选拔质量。如全国甲卷第342)题要求学生理解此后每隔两者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含义,能够分析质点AB振动的关系,对学生推理能力要求较高。全国乙卷第21题通过呈现拉力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以及木板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要求学生综合分析两幅图像的特点,建立物块和木板的整个运动过程,从而提取图像中的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对学生信息加工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再聚焦化学学科,高考化学试题注重选取新材料、新药物、新催化技术等真实情境,进一步深化对信息获取加工、逻辑推理、归纳论证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如乙卷第26题呈现从炼铁高钛炉渣回收钛、铝、镁的工艺流程,提供有关金属离子沉淀的数据等信息,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要求,加强了对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此外,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对地理过程推理能力的评价,凸显对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甄别。如全国乙卷36题以某品牌在江苏昆山市建设咖啡创新产业园为案例,要求分析其上海因素,从材料信息的丰富性、试题要素的灵活性、问题解决路径的差异性、答案的多样性等方面克服封闭式设问和唯一答案对学生思维的束缚。

高考历史试题通过增强探究性、丰富作答指向等手段,加强对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如乙卷第47题引用不同时期史料和不同评价者对于五代时期长乐老冯道的评价,这些评价有自评,有他评,评价的角度和所持的标准都各不相同,要求考生通过对史料的爬梳分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从不同角度着眼完整地认识人物,形成客观描述历史对象的方法和途径,透过现象探究本质。

由高考各科试题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来看,不难发现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关键能力是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重点。

 

3 进一步深化对基础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对基础性知识的考查也是一大亮点。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性内容,是学生形成和深化物理观念的重要途径。今年的高考物理依据课程标准,考查学生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注重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加强对基础内容的融会贯通。如全国甲卷第19题以电场中的等势面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等内容的系统理解;全国乙卷第14题以小车、弹簧和滑块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考查学生对多质点系统的动量和机械能是否守恒的理解和掌握。

高考化学试题则聚焦基础化学理论和化学工程技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深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原理的应用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甲卷第28题和第35题,选择硅晶体、甲醇合成、二氧化碳结构以及我国科学家研发的高选择性的金属氧化催化剂等为考查载体,多层次、多方位考查化学原理和物质结构理论。

此外,高考政治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体现考查的基础性,避免”“”“”“试题,把精力集中在讲深讲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上,夯实知识、能力和素养基础,把考生从不必要的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中解放出来。如全国文综甲卷第17题围绕新修正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增加的有关专门委员会工作职责的规定,考查考生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与专门委员会的关系,人大立法权的涵义等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基于高考命题释放的信号,如何进一步优化改进我们的教学?

 

聚焦2021年的高考试题,我们既能发现时代背景下的共同点,又能在字里行间看到给基础教育带来的特征和启示。而当我们将目光从今年的高考试题中抽离,再次回归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教育教学应该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以上所提及的本次高考命题的三大特征,均与思维型教学有不谋而合之处。

其一,思维型教学强调培养以知识为工具,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度理解知识和方法,并最终迁移到对真实情境问题的解决中;

其二,思维型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的本质是思维,对积极思维的激发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始终;

其三,思维型教学也强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联系已有的经验,通过思维 深度加工,形成坚实的概念基础。

从以上三个层面出发,我们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为教师提供了如下的一些实操建议:

 

1 注重概念形成过程,深化概念教学

概念是构成科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基本单位,是最基本的科学理论知识,当考点回归课标和教材,概念性教学就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学生对于概念的学习,要经过感知活动、思维加工、理解应用及形成结构四个步骤,在每一个步骤中,教师需要适时地进行引导。

比如,全国乙卷第23题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一题是教材中的基础实验。该题目涉及到电动势内阻两个概念,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电压表和电流表,只有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概念。除了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教师可以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对一类事物有更清晰地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思维加工,更深刻地进行理解概念。当学生理解了这两个基础概念的形成,就能更好地厘清这二者与电场、磁场的关系,进而用其解决实际问题,解释辨别自然界中的各种实际现象。当学生把概念放置到大脑原有结构中的适当位置,也就真正理解了概念。

简而言之,只有注重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加强对基础内容的融会贯通,才能促进学生各学科观念的形成和深化。

 

2 利用三个方法,有效创设情境 

学生的思考不是凭空出现的,需要物质情境和社会心理情境的支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基于情境,良好的情境是思维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教师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可以运用如下策略。

观察和实验手段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感性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学中只有运用观察,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鲜明、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通过抽象概括达到理性认识。比如在语文学科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多角度观察生活,他们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唤起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运用这一策略,要善于利用已有知识的逻辑展开,运用科学的、准确的、形象的语言描述学生已感知过的现象、过程、图景,从而使学生回想起已有的形象,发展学生不完全的认知体系。比如在数学学科中,当学生学习圆形特性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把苹果、皮球、太阳等等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孩子观察这些物品的共同特征,完善他们的认知体系。

 

获得新的体验和信息

一是加强现实体验,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带学生们去倾听长辈回忆、观看影视剧、游览名胜古迹,在现实体验中加强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二是提供信息资料,在科学教育中引入社会科学议题的讨论,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于科技争议有所认知,更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事情的发展。

当然,教师要根据各学科特色,寻找使用最合适的方法进行情境创设,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3 以方法和品质为重要目标,提升思维能力 

思维型教学理论提出了思维能力的三棱结构模型,即思维能力包含思维内容、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三个维度。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需注重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训练。

方法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学科知识的内化,而忽视对学科方法的训练。每一门学科中都包含学科典型的思想方法,如数学中的分类、类比、对应、数形结合等。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科方法的研究,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开发的“学思维”活动课程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20种思维方法,并引领教师将思维方法迁移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提炼出学科思维方法,深化学科教学。

提升思维品质可以让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形成相关技能,并发展相关能力。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五个方面。现以深刻性和灵活性为例。

提升学生思维深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策略入手:

1.注意模型、概念、规律、理论的理解和教学

2.结合具体内容的教学

3.注意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4.加强抽象与概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5.注意挖掘问题中的隐蔽条件,排除多余因素的干扰

6.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

 

提升学生思维灵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策略入手:

1.抓住知识、方法间的“渗透”与“迁移”

2.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立体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题归一的能力

3.教给学生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训练

4.帮助学生形成事物的正确的动态图景

5.使学生掌握其中的辩证关系

 

总体而言,高考试题每年都在变化,其中暗含着中国教育未来如何发展,思维型教学在中寻找不变,让学生、家长、教师更好地把握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来源网址:盘点2021年高考:三大典型特征下,教师如何改进课堂教学?     



 1  已被阅读了1064次  楼主 2021-06-10 16:10:34
回复列表

回复:盘点2021年高考:三大典型特征下,教师如何改进课堂教学?

guest
登录之后更精彩~
版权申明:本站为公益网站,共享交流平台。资源多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